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工作简报2019年第3

(总第59期)


一、学术活动报告

12019920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会议在武汉大学召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作为中心基地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会上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2019年修订) (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

22019921日,由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理事会主办、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承办的第12次“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季会在南京召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李静助理教授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作了题为“城市规模工资溢价视角下流动人口共享城市发展成果研究”的主旨论文报告。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项目负责人:彭水军,项目批准号:12JJD790027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撰写最终报告撰写和结项审批材料,暂无阶段性成果。


重大项目之二:集聚经济下的中国地方政府财税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陈建宝,项目批准号:15JJD790029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固定效应空间滞后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的拟极大似然虚拟变量估计》(作者:陈建宝,李坤明,孙林,《生物数学学报》2019年第2期)

内容摘要:本文研究了固定效应空间滞后变系数面板数据模型的拟极大似然虚拟变量估计方法,首先通过引入虚拟变量处理模型的个体固定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拟极大似然法构建模型的参数和非参数估计,并在几个正则假设条件下推导了所得到的参数和函数系数估计量的一致性和渐近正态性,最后使用蒙特卡洛数值模拟考察了估计方法的小样本表现,结果显示有限样本条件下的估计效果良好。


重大项目之三: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与促进经济有效增长(项目负责人:柏培文,项目批准号:16JJD790031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要素错配U型趋势的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作者:杨志才、柏培文,《中国经济问题》2019年第5期)

内容摘要:本文构建要素错配测算模型,发现1995-2014年中国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呈现以2006年为拐点先下降后上升的型趋势,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制度因素、经济结构、要素自身、技术进步和经济环境对要素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干预、户籍制度、二元经济结构等制度性因素显著提高了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和信息交流显著降低了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但结构性因素的凸显,导致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的非均衡发展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的错配程度。 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和二产占比对劳动力、资本错配的作用有相互加强的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和三产占比对劳动力、资本错配的作用存在相互削弱的关系。综合作用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劳动力、资本的合理配置。文构建要素错配测算模型发现1995-2014 年中国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呈现以2006年为拐点先下降后上升的型趋势,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研究制度因素、经济结构、要素自身、技术进步和经济环境对要素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干预、户籍制度、二元经济结构等制度性因素显著提高了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市场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和信息交流显著降低了劳动力、资本错配程度,但结构性因素的凸显,导致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教育水平、技术进步的非均衡发展提高了劳动力、资本的错配程度。此外,外商直接投资和二产占比对劳动力、资本错配的作用有相互加强的作用,而外商直接投资和三产占比对劳动力、资本错配的作用存在相互削弱的关系。综合作用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不利于劳动力、资本的合理配置。


重大项目之四: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的再拓展(项目负责人:龚敏,项目批准号:17JJD790014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2019-2020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作者: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9年第3期)

内容摘要:厦门大学课题组于2019229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的第二十六次预测发布。本次预测发布了2019年和2020年共八个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数据,重点考察了降低社保缴费率的宏观经济效应。指出,降低社保缴费将有助于提升经济增长速度,促进居民消费提高,带动财政收入增长,激励企业增加投资,进而促进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根据预测及政策模拟结果,课题组建议:要全面支持民企融资,不仅仅是为了实现短期内稳投资的目标,更应着眼于实现长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标;保持货币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为稳定有效投资增长提供条件;继续实施大规模的普惠性减税降费政策,以减轻宏观税负,同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以推动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实现就业的稳定增长。

阶段性成果之二:《论收入倍增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作者:龚敏,李文溥,靳涛,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

内容摘要:实现“收入倍增”的最终目的在于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而实现经济健康稳定增长,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为此,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劳动生产率持续快速的增长保证居民实际收入的快速提高;二是通过产业和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保证劳动者报酬占比不断提高;三是通过就业保障等政策保证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而以上三个“保证”的实现,需要从矫正要素比价扭曲入手,基于市场的力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推进产业及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促进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调整;同时,通过自主创新和对外开放,实现劳动生产率的快速增长和充分就业。

在此研究思路下,全书共五篇、由30章组成。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路径研究;二是通过收入倍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配套设想。

阶段性成果之三 China's Macroeconomic Outlook,(作者:CQMM ProjectSpringer, September 2019

内容摘要:This report is a partial result of the China’s Quarterly Macroeconomic Model (CQMM), a project develop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Center for Macroeconomic Research (CMR) at Xiamen University. The CMR, one of the Key Research Institutes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sponsor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 has been focusing on China’s economic forecast and macroeconomic policy analysis, and it has started to develop the CQMM for purpose of short-term forecasting, policy analysis, and simulation since 2005.

Based on the CQMM, the CMR and its partners hold press conferences to release forecasts for China’s major macroeconomic variables. Since July, 2006, twenty-six quarterly reports on China’s macroeconomic outlook have been presented and thirteen annual reports have been published.

This report, the twenty-sixth quarterly report, has been presented at the Forum on China’s Macroeconomic Outlook and Press Conference of CQMM on February 26, 2019. This conference was jointly held at Beijing, China by Center for Macroeconomic Research at Xiamen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Information Daily of Xinhua News Agency.


重大项目之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研究(项目负责人:林致远,项目批准号:18JJD790007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沿革及其发展趋势》(作者:林致远、黄安杰,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建国以来,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全能型政府,到有计划商品经济时期的有限型政府,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经济事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类型的选择及其经济职能的转变,是与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诉求紧密相连的,也是与相应的财政体制变革分不开的。目前,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为此,应将经济事务型政府转变为民生事务型政府,以适应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

重大项目之六: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卢盛荣,项目批准号:18JJD790008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及提升途径:基于产业视角》(作者:田友春、卢盛荣(通讯作者)、李文溥,已收到《经济学季刊》录用通知)。

内容摘要:本文在重构行业层面投入产出指标数据的基础上,考察了中国 TFP 增长 率的变化动态及提升途径。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由资本积累和 TFP 增长 共同驱动,TFP 增长动力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之间进行着转换,TFP 增长的行业 来源更趋多元化和合理化。中国经济结构的服务化并不必然导致 TFP 增速下降,但 需要进一步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扭转其长期以来阻碍 TFP 增长的不利局面;需 要推进第三产业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提升技术效率增长速度;需要构建知识 密集型服务业和生产性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体系,提高技术进步增长速度。

阶段性成果之二:《资源误置与福利损失测度——基于政策分析的视角》(作者:卢盛荣、朱敏龄、康静,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WLP法,使用2007-2017年全部非金融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产业、行业、所有制、经济分区和省份测算了资源误置的程度及其福利损失,并进一步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十二五”规划这一全局性政策的福利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三大产业中长期存在劳动力和资本要素配置的不合理;(2)非国有经济中长期存在要素投入不足;(3)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误置受到各项政策的影响;(4)有效政策如“十二五”规划能部分缓解资源误置带来的福利损失,要整体上解决我国的资源误置带来的福利损失,还需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