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5月10日至11日,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办,德国哈根大学东亚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协办的“第二届东亚宏观经济国际论坛(2018年)”在我校经济楼A501会议室顺利召开。在一天半的议程中,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等地的与会学者围绕“东亚经济增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这一会议主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讨,多维度展示了各自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在10日上午举行的隆重而简短的开幕式上,厦门大学社科处处长陈武元教授首先代表厦门大学致辞。他表示,近年来厦门大学高度重视与国际接轨,主动走出去,积极引进来,探索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已在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方面取得卓越研究成果,正在积极发挥着重要的学术影响力。这次论坛将为世界范围内的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参会者都将得益于学术观点的交锋,并将加深彼此的学术联系。其次,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系统跟踪和深入研究中国宏观经济的运行机理,为了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进行了长期持续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继去年德国哈根大学邀请中心学者在哈根共同举办了第一届论坛之后,我们非常高兴第二届论坛能够在厦门大学举办。他希望这次论坛能够为有着共同研究兴趣的学者提供一次深化学术交流的机会。最后,哈根大学东亚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Helmut Wagner教授介绍了其中心的成立宗旨、基本概况与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他希望,双方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将该论坛持续举办下去,使其成为探讨东亚特别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年度学术品牌盛会。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主持。

此次论坛的召开得到了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积极响应,共有来自包括美国密西根大学、德国埃尔福特大学、德国哈根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日本一桥大学、日本神户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中研院”、南开大学、厦门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百余名学者参加。论坛分为6个分场次,共选出17篇代表性论文在论坛期间进行了详细交流。

在第一分场次,演讲嘉宾是密西根大学的George Fulton教授和台湾“中研院”的瞿宛文教授,由厦门大学龚敏教授主持。George Fulton教授发表了题为“The U.S. Economic Outlook”的报告。他首先简单介绍了拥有66年历史的密西根RSQE模型;其次,针对近期美国经济的现状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他汇报了美国经济2018-2019年度的重要指标预测数据;最后,指出了影响预测结果的可能因素。在题为“Industrial poli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 multi-layered model”的报告中,瞿宛文教授表示,在中国特有国情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互动机制对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她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提出2004年以前中央地方多层次的决策机制是中国汽车产业成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她认为2004年之后,由于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削弱了汽车产业政策的有效性。

在第二分场次中,来自哈根大学的Antonia Reinecke、云南财经大学的龚刚以及来自神户大学Shigeyuki Hamori等发表了演讲,厦门大学王燕武副教授主持。Antonia Reinecke在“Estimating the Local Effectiveness of Institutions: A Latent-Variable Approach”中构建了一个政府效率指标,基于企业层面的数据研究了政府效率对出口份额的影响。龚刚教授围绕“Two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展开分析,通过构建一个动态宏观经济模型试图解释资源禀赋、生产方式和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如何推动发展中国家进入不同的发展阶段。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交汇点,体现了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Shigeyuki Hamori教授则报告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conomic Analysis: The Case of Economic Growth Data”。在详细介绍了人工智能方法之后,他使用六种机器学习方法对经济增长进行了预测,并认为针对不同的情形,不同方法的表现各不相同。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汤铎铎研究员的主持下,第三分场次由伦敦大学的Hong Bo、厦门大学的刘榆、哈根大学的Linda Glawe进行了分享。Hong Bo教授以“To what extent does bank financing matter for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ese listed firms”为题,使用1774个中国上市公司在2007年至2014年期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银行贷款对不同所有制企业R&D投资的影响。她发现,与成熟经济体不同,银行贷款在中国对R&D投资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银行更倾向于直接向那些已获得政府拨款的企业提供R&D投资的贷款资金。刘榆教授则在其论文“Re-examination of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中着重分析了现有文献中使用索罗剩余估计TFP所存在的缺陷,并在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两种情形下严格推导了定义索罗剩余的公式。Linda Glawe以“On the Deep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a Provincial Perspective”为题,利用政府效率指标,研究了省级政府效率改进对人均产出增长的影响。她认为省级政府效率对经济发展确实是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第四分场次中,来自威斯敏斯特大学的Karen Jackson教授以“One Belt and One Road: The China Dream?”为题,采用结构重力模型对中国“一带一路”对欧盟等经济体的贸易以及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她认为,“一带一路”能为中国和欧盟带来非常可观的收益,而中国投资能够为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带来更多的发展。一桥大学前副校长Eiji Ogawa教授报告的题目为“Effects of FRB’s Raising Interest Rates on Regional Currencies and Regional Monetary Cooperation: A Case of East Asia”。他详细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对东亚货币汇率的影响,并探讨了区域货币金融合作的方向等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汤铎铎研究员以“Low Volatility in Real Economy and Financial Deleveraging”为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中国宏观经济存在的一些典型事实:CPI和PPI两次偏离、中国影子银行的存在及其规模、从大缓和到大衰退等。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依然存在较高的风险。厦门大学王燕武副教授在题为“Factor Price Distortion and Aggregate Demand Structure Imbalance: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imulation of China Economy”的报告中基于存在税收楔子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估计了资本和劳动力价格的扭曲程度。陕西师范大学谢攀副教授主持该场次。

12日上午,论坛继续进行。首先由伦敦大学Hong Bo教授主持第五分场次。神户大学经济学院院长Tamotsu Nakamura教授、德国埃尔福特大学Carsten Herrmann-Pillath教授以及上海财经大学刘丹副教授分别报告了各自最新的研究成果。在题为“Solow Meets Stone-Gear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Demographic Transition”的报告中,Tamotsu Nakamura教授提出了一个简单而有用的框架来分析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他提出,经济增长对人口增长具有正向的收入效应和负向的替代效应,因而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一个“倒U”型的关系。Carsten Herrmann-Pillath教授则发表题为“Towards an Institutional Macroeconomics: Principles and Thought on China”的报告,他在指出宏观经济学发展所面临的局限性之后,提出今后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等应发挥越来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经济学家若能抓住机会深入研究中国经济,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将能为经济学的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刘丹副教授则以“Geography, Income, and Trade in the 21st Century”为题,应用引力模型深入研究了1996-2011年间,中国人均GDP、贸易成本、需求和收入不平等等问题。

最后,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教授主持了第六分场次。哈根大学的Michael Murach在其论文“Success Factors for Sustainable Catching-up——Lessons from South Korea for China”中,分析和比较了中国和韩国赶超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并评估了中国从中等收入过渡到高收入阶段的前景。厦门大学的辛明辉则在报告“Factor Misallocation, Industrial Structural Change and Labor Share in China: Based on a Two-Sector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中,讨论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如何决定劳动收入份额的问题。

在演讲结束后,参会学者与演讲嘉宾开始积极互动,有问有答,争论交锋不断,气氛十分热烈而融洽。共同的议题,精彩的发言,深厚的学术功底,中外学者的热烈而充分的讨论、交流,使论坛始终充满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探讨氛围。论坛期间,参会者均废寝忘食,乐此不疲,纷纷表示在此次论坛中获益匪浅。

在论坛的闭幕式上,Wagner教授充分肯定了这次论坛所取得的成效,他表示这次论坛使参会者真正享受了一次学术“饕餮大餐”。他特别感谢了会务组的精心组织和细致安排。最后,他正式提出第三届东亚宏观经济国际论坛将再次回到德国举办,并邀请厦门大学以及与会的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对此,李文溥教授表示,目前即使是对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研究也越来越需要国际的眼光,需要来自不同国家学者的相互交流。他感谢每位参会者的本次论坛作出的贡献。尽管此次论坛时间短暂时光,但每个人不仅在学术上获得收获,而且也收获了友谊,开拓了新的学术交流空间。明年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将积极参与第三届论坛的举办,并努力使论坛成为厦门大学和哈根大学进行学术交流的常态机制。

鉴于近年来世界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高度关注,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关理论与政策问题深感兴趣,哈根大学东亚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于2016年商定,共同发起并由德中两个大学的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轮流举办“东亚宏观经济论坛”。2017年5月,首届东亚宏观经济国际论坛在德国哈根大学召开。来自德国哈根大学、法国科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英国伦敦大学、芬兰银行转型经济研究所、日本一桥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厦门大学等高校或科研机构以及IMF、BIS等国际重要组织的数十位专家学者报告了各自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得了广泛影响。此次论坛为第二届东亚宏观经济国际论坛(2018年),今后将继续轮流在中德定期召开。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崔庆炜  魏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