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12月13日,宏观经济研究中心Seminar 2017年第十三讲(总第215讲)在经济楼N303举行,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主任鲍曙明教授发表题为“中国产业群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的演讲。中心副主任林致远教授主持此次Seminar。

本次讲座主要从产业群划分、空间区域划分、研究数据、案例分析、研究方向等五个角度深入展开。鲍曙明教授首先从描述生态系统运转的角度出发,直观介绍了生态学理论在产业集聚和扩散领域研究的应用。他指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无论是处于系统顶端部分还是低端部分,都是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生态系统的存在具有地区性,需要合适的土壤培育。基于这两个角度,他将生态学引入对产业群的空间聚集于扩散的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和扩散的分析不能局限于某个产业,而应当是在产业链的空间发展下进行研究。因此,一个产业的建立要与当地的经济情况相一致,建立合适的产业群。

在此基础上,如何划分产业群就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鲍教授指出,从空间区域划分角度来讲,在怎样的尺度下讨论产业集聚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美国主要以经济区划分,而中国一般以省、自治区等行政辖区作为空间划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个省市的产业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省市内部。从学术角度而言,用什么标准和角度去判断聚集和扩散,至今还是一个模糊的定义。

通过比较中美制造业数量、制造业就业人口和制造业产值的趋势,鲍教授指出,中美制造业发展趋势具有趋同的效应。以医药设备制造业为例,该行业在美国已经形成四个产业集聚区,而同样在中国也具有类似的产业集聚趋势。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十年经济和产业的变化已经要远远快于过去几十年的变化,如何判断哪些产业群在增长或萎缩、哪些地区的产业群在增长或萎缩,空间上存在怎样的演化,什么因素驱使这些发生,都是现在产业研究需要回答的问题。为解答上述问题,鲍教授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原理的空间产业划分,主要从包含多层产业链的产业群、基于不同生物链段的产业分类和基于功能经济区原理的空间区域三个角度展开。

最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鲍曙明教授认为产业分析也应当进入智能时代,相区别与传统的商业智能分析,可以将空间和网点分布结合周边人口、环境等关系,建立空间智能数据分析系统。传统的软件要么只能做统计分析,要么只能做地图显示,需要从技术上将空间数据和时间数据结合起来。鲍教授向在场师生详细展示了China Data Online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不仅有详细的海量数据,科学多样的分析视角,用户也可以上传自己的数据创造自己的空间地图。鲍教授同时介绍了基于这个数据系统而做出的案例成果:广东省制造业空间集聚与扩散模式的分析,测试不同的制造业(高科技和低技术)是否遵循不同的空间增长模式(集中和扩散),并得出了有现实意义的结论。鲍教授也向在场师生充分展示了大数据如何与产业分析整合在一起,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计划,希望不同背景的研究人员能加入进去。

现场讨论氛围热烈,鲍教授从生态学、大数据等角度为在场师生拓展了新的研究视野,师生们表示受益匪浅。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魏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