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郑超愚教授做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MR)Seminar 2017年第五讲(总第207讲),在经济楼N302做了题为“全球视角下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专题讲座。讲座由中心副主任林致远教授主持。
郑超愚教授首先指出,从“次贷危机”后美国由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到政策干预的实践中不难看出,美国其实是实用主义经济学的典型代表。为此,他立足实用主义的视角,对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发展进行评析。
郑教授认为,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一致到后来的混乱格局的转变。在当前背景下,曾经辉煌的新古典综合派已经退出主流之列,并且为当前流行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所取代。尽管如此,DSGE模型的基本结果仍然可以使用IS-LM模型加以表达。总体说来,DSGE的发展在具体细节上仍有不清晰之处,在微观、宏观和统计方法的整合方面仍存在诸多欠缺,基于微观加总的宏观理论依旧未能完成。此外,郑教授强调货币主义在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对卢卡斯批评、通货紧缩理论等加以评析。此外,次贷危机的发生,还触发了大众对于宏观经济学的兴趣,动物精神、有效市场假说、理性泡沫等观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郑教授指出,金融危机之后,美国在货币政策上强调零效率下限、量化宽松等,财政政策上强调自动稳定器的功能,这一政策组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日本在经历“失去的十年”后,伴随着安倍经济学的实施,也初显复苏的曙光。此外,郑教授还以德国和苏联走出经济萧条为例,分析了公有制、货币政策等实践中扮演的角色。最后,他立足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对于中国解决自身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借助理论和政策的回顾和反思,郑教授认为,最终的分析将重回凯恩斯主义的轨道上来。他认为,一国政府有能力借助反周期政策的实践,对经济波动加以调控,获得平稳的经济增长。
郑超愚教授的视野开阔,善于比较。他结合理论和实例,为在场师生奉献了一场关于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发展的生动讲座。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魏建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