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10月25日上午,应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邀请,华侨大学特聘教授李拉亚作客中心双周Seminar第三期,做了题为《预期管理理论介绍》的精彩演讲,中心全体师生以及我校其他院系部分师生等参加本次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中心主任李文溥主持。
报告开始前,李主任简要介绍了李拉亚教授。李拉亚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培养的最早一批经济学博士,其所著的《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获得了1992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2010年,李拉亚教授自美回国就职于华侨大学,现任华侨大学数量经济研究院特聘教授,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等。
演讲伊始,李拉亚教授强调了预期管理理论的重要性。他指出,政策预期的研究已经成为了1990年以来宏观经济领域的一大主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方面的讨论贯穿着宏观经济学近20年来的发展进程。他认为,欧美预期管理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1990年是传统预期管理阶段,这一阶段的预期管理基于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具有目标多元化和政策不透明的特点:政府同时关注稳定物价和促进就业等多个目标,强调利用出其不意的政策来影响市场。1990年之后,随着理性预期革命的进一步发展,传统预期管理开始向现代预期管理过渡,政策特点发生了极大的转变。随后10年间,欧美国家普遍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并逐渐增加了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然而,正如李拉亚教授坦言,这一政策存在不足。通货膨胀目标制确实成功抑制了通胀,但是单一的管理目标在应对复杂情况时显得无力而僵化,这在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都有所体现。不过,李拉亚教授非常推崇政策的公开透明。他认为,政策的要点在于能被预见,这样人们才能做出配合,从而极大地降低政策副作用,提高政策效率。2000年至今,欧美预期管理进入了现代预期管理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普林斯顿四杰”之一的Woodfood。Woodfood认为,央行应该向市场传递清晰的信号,以明确的立场领导市场。同时,基于高阶预期和理性疏忽的微观基础,他认为预期是粘性的,因此政策应当因时制宜。这一观点继承了新古典主义政策透明的思想,又兼具凯恩斯主义相机抉择的特色,最终将货币政策的核心问题归结为管理和协调预期。
在介绍了预期管理在理论上的发展以后,李拉亚教授又介绍了预期管理与实践结合方面进行的探索。预期管理理论的一大特色是研究经济危机。Krugman在1998年的研究中,以结合理性预期的流动性陷阱解释日本经济危机,其中就饱含着预期管理的概念。这一思想的亮点在于,央行能够通过创造通货膨胀预期,使货币政策在流动性陷阱中生效。实际上,美国针对2008年经济危机推出的几轮量化宽松政策,其理论依据就在这里。
随后,李拉亚教授向我们介绍了预期管理理论在中国的发展。1989年-1994年,中国粘性预期理论也形成了与现代预期管理理论模式类似的预期管理模式,产生了与现代预期管理的两种基本模型类似的理论,而对现代预期理论涉及的政策策略、协调预期、政策目标、政策透明、政策可信度等问题,都已经有非常相似的论述。完全可以说,现代预期管理理论并不是从国外输入的泊来品,而是早已扎根在中国经济实践的土壤中。中国在预期管理的实践上并不比西方国家落后,某种程度上说,还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作为中国预期管理理论的先行者,李拉亚教授对于预期管理一直有着独到而深入的见解。在报告的最后,他系统地向我们阐述了如何管理通胀预期的问题。他提出,现代预期管理方法强调通过提高经济人信息完备性来重塑预期,而传统预期管理方法依赖操作工具变量来影响预期,两者不可偏废,实际操作往往是两种方法的综合。如何拿捏政策稳定和相机抉择之间的微妙平衡,把握政府信息透明和公开的度,考验着政府决策的艺术。最后,他为通胀预期的管理归结出三个原则:坚定、逐步、稳定。他表示,通过积极、适当的预期管理,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克服通货膨胀,加强货币政策的作用。
报告结束后,在座师生踊跃提问,气氛十分活跃。李拉亚教授耐心而细致地回答了师生们提出的问题。李教授腹笥既丰,见闻又广,以清晰的思路、超前的视野、深湛的思想,为与会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大家深感收获颇丰。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吴华坤 许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