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
|
邹至庄经济研究院
|
宏观经济实时监测系统
中文
EN
中心概览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宗旨
历史沿革
发展规划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者观点
智库与服务
政策咨询
顾问服务
宏观经济实时监测系统
研究团队
校内专职人员
校内双聘教师
校内兼职人员
校外兼职人员
研究成果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
研究项目
获奖情况
论文
研究报告
著作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重大课题研究方向
学术活动
学术日历
专题讲座
邹至庄系列讲座
学术报告
会议论坛
暑期学校
基地简报
基地管理
规章制度
信息资源
研究中心资源
985公共资源平台
基地期刊
人才培养
厦门大学
|
邹至庄经济研究院
|
宏观经济实时监测系统
中文
EN
首页
中心概览
中心简介
机构设置
中心宗旨
历史沿革
发展规划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者观点
智库与服务
政策咨询
顾问服务
宏观经济实时监测系统
研究团队
校内专职人员
校内双聘教师
校内兼职人员
校外兼职人员
研究成果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
研究项目
获奖情况
论文
研究报告
著作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
重大课题研究方向
学术活动
学术日历
专题讲座
邹至庄系列讲座
学术报告
会议论坛
暑期学校
基地简报
基地管理
规章制度
信息资源
研究中心资源
985公共资源平台
基地期刊
人才培养
EN
HOME
ABOUT CMR
NEWS
PEOPLE
RESEARCH
CONFERENCES & SEMINARS
×
新闻资讯
news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者观点
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通知公告
学者观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共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0年秋季预测发布会”在新加坡顺利举行
2010-09-13
分享至:
9月13日上午,由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主办,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委员会协办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共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0年秋季预测发布会”在新加坡顺利举行。此次报告公布对中国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共六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提出政策建议,这也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九次发布。CQMM是由中新两国学者共同开发的一个小型动态季度宏观模型。目前,它是我国国内少数投入运行并定期发表经济预测、经济分析与政策模拟评估的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国家发改委、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外交学院、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我校副校长李建发教授、社科处副处长陈武元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与副主任林致远教授参加了此次论坛暨发布会。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永财与我校副校长李建发先后致辞。
李建发说,从今年开始,“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为基础进行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发布会将形成每年两次,一次在新加坡,一次在中国的制度化发布模式。我们还将探索和发展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内外权威媒体的合作。他相信,经过中新各方的通力合作、持续努力,围绕着“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中国宏观预测与宏观经济研究将会不断深入,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对改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决策都将产生积极而且深远的影响。他期待着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以及相关各方围绕着“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进行的国际合作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功。
发布会上,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抗教授发布了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结果,包括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宏观经济形势的评价与展望、宏观政策建议等。
报告认为: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回升态势,但是,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需求结构调整乏力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等内外环境的变化,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导致我国下一个阶段的宏观调控政策陷入多重的两难局面。因此,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把握好调控的基调和尺度,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对下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严峻的考验。
报告首先分析2009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其次,基于对2010-2011年内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判断,利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预测我国宏观经济的表现;第三,模拟在净出口和投资对GDP的拉动效应持续下降,居民消费需求又不能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如果宏观调控继续延续“投资驱动”的模式,即通过地方政府的投资竞争来实现GDP的增长,在既定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结构将产生的变化;第四,模拟适当控制投资增速,通过调整工资提高居民收入,从而扩大居民消费,可以带动GDP的增长,但同时却可能降低出口、增加进口,其对GDP总量和构成的影响;第五,提出政策建议。
在外部市场复苏缓慢,国内人民币稳定升值,以及随着控制信贷与保持金融稳定的新措施出台,我们预测2010年中国GDP可增长9.84%,但是,2011年GDP增长率可能将回落到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010年预计为2.68%,2011年略降至2.04%,今明两年GDP增速能够保持高位平稳,通胀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课题组利用CQMM对:1、投资膨胀对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2、应用提高工资与本币升值纠正国内外经济失衡的不同效果等两个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模拟。
课题组假定区域竞争、投资竞赛将可能导致投资的再度膨胀,令2011年的M2增速为20%。CQMM的模拟表明,如此大规模的信贷扩张仅能使2011的GDP的增长率增加0.84个百分点,但是,政策成本高昂:投资的增长拉动效应效率急剧明显下降;同时,国民收入经济支出结构失衡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投资占GDP比重继续上升,消费占GDP比重继续下降,通胀风险增强。
课题组模拟了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工资和本币币值分别上升10%的情况。结果表明,提高工资水平比本币升值,(1)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2)更有利于缩小中国的贸易顺差,纠正外部不平衡;(3)能够明显提高居民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提高国内工资水平比本币升值更有利于纠正我国既有的内外不平衡。
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不仅今明两年,而且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宏观经济决策当局必须严格控制全国以及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换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控的基本空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创造必要条件。
2.正确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服从国民收入的结构调整。如果认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取代既有的落后产业,那么,势必继续推动已经过高的投资率继续高攀,导致更为严重的结构失衡。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
4.对中国及其主要国际贸易竞争对手的相对单位劳动成本(RULC)的分析证实:中国目前存在着逐步提高劳动报酬水平的较大空间。因此,不应当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工报酬水平的同时,对企业实行减税。这种观点忽略了目前恰恰亟需通过提高劳工工资水平,调整长期被严重扭曲的要素比价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和激励机制。“十二五”期间,应当将逐步提高劳工工资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
5.实施民生优先计划,提高劳工工资,通过收入再分配,改善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当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财政收入增长率不断快于经济增长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率的大背景下,不断扩大每年的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增量用于民生事业,尤其是对居民的转移支付的比例,是目前有效实现民生优先的重要途径,是减缓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调整国民收入支出结构严重失衡、扩大国内消费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各级政府实行民生优先决心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会议最后,《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杜跃进、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共同主持了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上一条:
[东南早报]明年不大可能发生通货膨胀
下一条:
关于2010级研究生第1学期选课说明
返回列表
最新动态
10.01
实时监测显示全国经济三季度持续稳健增长、福建增速高于全国
03.18
宏观经济实时监测系统发布会暨宏观经济理论与实践前沿研讨会成功举办
12.15
2023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与应用宏观经济学前沿研讨会成功召开
01.02
洪永淼《概率论与统计学(第二版)》中英文版课件发布
01.02
厦大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4年全国及福建省GDP实时监测结果
11.26
经济波动与增长学术研讨会2024年会在厦大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