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08年第4期
(总第16期)
一、学术活动报告
1、2008年10月9日—10日,中心副主任林致远教授、龚敏教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邀请,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课题组、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与中国数量经济学会联系主办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08年秋季座谈会”。
2、2008年10月15日,黄建忠教授应邀参加商务部主办的“第三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论坛;(北京)
3、2008年10月17-19日,黄建忠教授应邀参加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暨2008中国国际贸易学科论坛,在圆桌专家同步论坛作主题报告(天津,南开大学)。
4、2008年10月21日,黄建忠教授应邀赴渤海大学参加“第二届区域经济与贸易发展研讨会”,做专家发言(辽宁锦州)。
5、2008年10月24日,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邀请,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亚洲开发银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国际论坛。
6、2008年10月28日,中心主任、厦门市经济学会会长李文溥应邀参加首届厦门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李文溥教授主持了论坛,并作为主讲嘉宾,发表了题为“扩大内需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演讲。
7、2008年11月1日,厦门大学宏观经济中心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联合承办了福建省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经济理论研讨会,中心研究人员向会议提交了论文10篇,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从开放走向市场。
8、2008年11月1日,黄建忠教授应邀参加教育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度会议(湖南长沙)。
9、2008年11月12日—14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陈铿博士在图书馆五楼报告厅为中心、经济学院师生开设《美国金融界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看法》。
10、2008年11月13日,黄建忠教授参加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会暨“世界经济与中国:2009”学术研讨会(北京,人民大学)。
11、2008年11月15日,黄建忠教授参加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与中国银行合办的“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高端国际研讨会”(北京,中苑宾馆)
12、2008年11月17日,黄建忠教授应邀赴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做专题讲座。
13、2008年11月17日—18日,美国密西根大学Shuming
BAO博士来中心访问,就<中美宏观经济联合预测>合作研究的具体细节进行洽谈。
14、2008年11月17日—21日,中心专职研究人员曾五一教授为团长的大陆学者一行14人赴台参加《2008年海峡两岸经贸与管理学术研讨会》,并与台湾学者进行学术交流。辅仁大学管理学院院长杨铭贤教授、长庚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寿山教授、曾五一教授先后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研讨会邀请台湾地区金融监管部门负责人陈树先生做了主题发言,他就两岸和平发展,推动台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亚太金融、资产管理中心等议题提出了展望。开幕式后,两岸学者进入三个分会场进行论文发表与研讨。参会学者共提交了31篇论文,内容涉及两岸金融合作、产业转移、投资环境、经济管理等诸多方面。通过交流,两岸学者在研究内容上相互了解、在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研讨会真正取得了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的效果。
15、11月28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2008年资产评估准则发布和表彰大会。我校评估研究中心被授予“准则项目承担单位”牌匾,主持完成《资产评估准则——业务约定书》的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纪益成教授受到授牌表彰。纪益成教授还被授予“2007-2008年资产评估准则综合专家”的表彰。
16、近日,由国际财产税学会(IPTI)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CAS)共同主办的国际论坛在北京友谊宾馆隆重举行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纪益成教授应邀在会上作了题为《批量评估在财产税基评估中的应用研究——中国物业税改革试点中的税基评估制度及批量评估实践》的演讲。纪教授在演讲中提出的关于“评税”与“税基评估”的独到观点,引起了与会的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得到了普遍认同。
17、2008年12月2日,中心主任李文溥出席了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与福建省社科联联合举办的福建省庆祝十一届三中全会三十周年理论研讨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
18、2008年12月15-16日,第四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论坛”于在厦门宾馆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两岸金融交流与合作。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庄宗明、朱孟楠应邀参会、主持并作发言。
19、2008年12月,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因课题报告对晋江社会经济发展提出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政策思路,被晋江市人民政府聘为晋江市人民政府顾问。
20、2008年12月23日,厦门大学闽江学者、中心兼职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抗教授在厦门大学图书馆做厦门大学最高荣誉讲座——南强学术讲座《世界向何处去?环球金融危机的启示》。
21、2008年12月29日,中国国际金融公司(香港)副总裁高挺博士来中心为我校师生开设《全球再平衡下的中国股市展望》学术讲座。
22、2008年12月30日-3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应邀出席了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团会议,会议讨论了福建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转型期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中国的经验(项目负责人:王瑞芳,项目批准号:05JJD790025)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研究》(卢盛荣,《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内容摘要:本文使用二步OLS法及Markov-Switching
model对货币政策效应可能存在的双重非对称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仅存在方向上的效应非对称性,而且存在区域间的效应非对称性。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对扩张政策反应弹性小于紧缩政策反应弹性,东部地区对紧缩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扩张性政策的反应弹性,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于同一货币政策的反应弹性不同。
重大项目之二:中国宏观季度模型与宏观预测(项目负责人:陈抗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3)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2008-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龚敏、卢盛荣、陈抗、李文溥,《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
内容摘要: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课题组于2008年8月18日在新加坡举行了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第五次预测发布会。本次预测发布会了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共六个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数据,并根据政策效应模拟结果,对近期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评价与展望。
阶段性成果之二:《福建省季度经济模型的开发与预测》(李文溥、王俊海、李鑫、卢盛荣,《东南学术》2008年第6期)
内容摘要:福建省季度经济模型(FQEM)是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需求导向的小型动态季度经济模型。它基于近期福建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设定方程,并利用经济季度数据估计模型。该模型对2008-2009年福建省经济形势进行了预测,并模拟了主要贸易经济体和人民币升值对福建省经济运行的影响。FQEM是目前少数可为省域经济运行提供预测和调控依据的季度经济模型。
重大项目之三:中国现行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效果评价与未来走向(项目负责人:张馨林致远,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4)
课题按照计划进行,主要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消费压抑、增长失衡与收入分配》(林致远、苑德宇,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华尔街金融风暴的爆发之后,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紧缩,这使得以“投资驱动、出口拉动”为特征的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成为我国转变增长方式、减少外部依赖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需求的角度探讨我国居民消费压抑和增长失衡的理论和经验证据,并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揭示消费压抑的形成机理。
重大项目之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研究(项目负责人:龚 敏,项目批准号:06JJD790029)
课题基本按照原计划进行,该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李文溥、肖正根,《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2008)》,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内容摘要:本文重新计算了中国的投资和资本回报;在此基础上,运用AMSZ准则,研究了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发现:1、就总体而言,中国并不存在显著的投资大于资本回报的动态无效情形;2、在中国内部,投资和资本密度越小的地方,投资大于资本回报的事实越严重;3、近年的净资本回报有恶化的趋势,但是,中国经济发生资本过度积累的动态无效的风险并非来自竞争市场主体的自主投资。
阶段性成果之二:《China's
Role as a Trade Bridge for Expanding Regional and World Trade》(龚敏、李文溥,The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Innovation(CIGI), working paper,2008, No.
41)
内容摘要:To understand China’s trade relations with the
US, Japan, and South Korea, we estimate a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VAR)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trade interactions among these four countries using
data from the period of the first quarter of 1993 to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05. We find substantial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induced indirect
trade fromJapanandKoreato theUSthroughChina, and betweenJapanandKoreathroughChina.
These indirect trade flows lead to increases in China’s trade deficit with Japan and Korea as well as China’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The indirect trade flows through China also
indicate the importance of China’s role as
a trade bridge. From the viewpoint of world trade growth, as a trade bridge,Chinacontributes to the stable growth of the regional and world economies. However,
China’s role as a trade bridge may negatively affect its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重大项目之五: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协调研究:理论、证据与政策(项目负责人:黄建忠,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0)
阶段性成果之一:《服务贸易自由化多边与区域的不平衡研究》(刘莉、黄建忠《亚太经济》2008年第12期)
内容摘要: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进展加快。但是,在WTO推动的多边自由化陷于停滞状态(表现为“多哈回合”服务贸易议题谈判的裹足不前)的同时,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更多地采取了区域集团和双边合作的方式。这二者间的不平衡发展加剧了国际服务贸易竞争与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性,引发了国际间政策协调的矛盾及困难,但从长远分析,区域与双边取得的进展仍然有助于全球范围内的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
阶段性成果之二:《福建省开放型经济研究——改革开放30年回顾与展望》(黄建忠、庄惠明、刘莉《探索与成绩——福建改革开放30年庆祝论文集》2008年版,获厦门大学党委庆祝改革开放30年征文二等奖)
内容提要:本文全面概括和系统梳理了福建省改革开放30年来发展的经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外向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的历史轨迹和“福建模式”的基本内涵,并系统地设计了进一步发展福建开放型经济的若干对策。
阶段性成果之三:《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庄惠明、黄建忠《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11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迈克波特的“钻石模型”为依据和分析框架,全面考察了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四个主要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状态,提出存在的优势及问题,进而指出了提高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方向及策略。
阶段性成果之四:《国外自由贸易协定研究新进展》(蔡宏波,黄建忠,《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第7期)
内容摘要:在国际经济学的传统视野中,自由贸易协定曾经一度占据贸易自由化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但当第二波区域主义抬头之时,传统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面对区域贸易模式变化、双边贸易协定增加、非成员国福利损益、国内政治因素制约以及多形式一体化共存等新现象的解释,显得无能为力。本文就自由贸易协定研究方面的新问题,对当前学界的主要观点与研究思路进行梳理,并分理论研究与经验实证两个方面对国外主要研究成果加以整理,以期对该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有所裨益。
阶段性成果之五:《服务贸易自由化:多边主义还是区域主义》(黄建忠、刘莉《中国国际商务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6月版)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对服务贸易自由化面临的复杂矛盾和未来趋势进行深入分析,洞察其中隐含的各国服务贸易政策走向及其国际间的协调机制,为中国服务贸易发展和战略进行有效的定位。
阶段性成果之六:《中国外部经济失衡中的非直接投资资本流动风险分析与政策建议》(黄建忠、蒙英华《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发展》(论文集),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近年来外汇储备变化中的非直接投资资本流动因素分析入手,深入考察非直接投资资本流动的结构及其对外汇储备变化的弹性关系,在此基础上得出我国国际收支风险的科学判断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重大项目之六: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异及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项目负责人:陈建宝,项目批准号:07JJD790145)
课题按照计划进行,该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A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tics of
Income Gaps in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1988~2005》,(陈建宝、段景辉,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Labor Economics, Xiamen 2008,12.12-13)
内容摘要:Based on a simple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income gaps in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we first use some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methods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ed income data of Chinese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from 1988 to 2005, the data set comes from the database of
CHNS; Then, we construct two quantile regression models to do statistical
analysis fo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usehold incom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in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we apply
quantile decomposition techniques to do decomposition for the incom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The aims focus on finding the key influence
factors and how big of the contributions of these influence factors under
different quantiles, and proposing some polices and suggestions for solving
such income gaps in urban households and rural households.
阶段性成果之二:《基于分位数分解方法的中国性别工资差异研究:1988~2005》,(段景辉、陈建宝,已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中的有关中国城市男性和女性工资抽样调查数据(1988~2005)考察了其分布特征;然后,运用分位数分解方法对中国性别工资差异进行了分解。目的在于发现影响男女工资差异的关键因素、大小以及影响因素对男女工资差异的贡献大小,并提出解决我国女性性别歧视的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三:《从缩小收入差距的视角看扩大内需》,(陈建宝、杜小敏、董海龙,已投稿)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靠投资增长以及出口领先的战略在目前的严峻形势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扩大内需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制约我国内需不足的几个主要因素,利用描述性统计和非参数方法多维度的重点考察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对扩大内需的重要影响。然后,利用分位数回归技术对我国城镇和农村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居民消费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收入差距的确是制约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不同收入阶层其边际消费倾向大不相同,并估算出这种消费倾向的具体值。最后,从收入差距的视角给出了提高我国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些政策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四:《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戴平生、陈建宝,已投稿)
内容摘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和面板数据的Malmquist指数,本文计算1998~2006年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变动值;利用空间计量方法测算技术扩散程度和确定技术溢出的重要关联点,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省域平均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各省份全要素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分解的内部因素中仅纯技术效率变动不具有显著的扩散性,表明管理技术较难模仿;平均工资水平、国有资产比重、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化程度、平均工业规模、资产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阶段性成果之五:《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陈建宝、杜小敏,已投稿)
内容摘要:中国经济长期保持较快、持续的增长,这种增长的源泉到底在哪里?以往研究把重点放在技术进步、要素投入以及人力资本的提高上,而对要素配置和结构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在不设定具体生产函数的形式下,我们导出了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分别对1995年—2000年和2001年—2005年两个时段的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劳动力流动引起的要素在产业和空间上的重新布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7.3%和29.2%,作为副产品,我们还分别估算了两个时段有效劳动、物质资本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并做了分析。这为以后经济增长潜力的研究以及可持续性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重大项目之七:“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7JJD630226)
课题按照原计划进行,该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从开放走向市场——沿海开放地区经济体制转轨的一个案例研究》,(李文溥、焦建华,《中国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福建为例,研究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与市场取向改革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市场化的作用。论文首先回顾福建1978-2008年的改革历程;然后总结改革开放使福建发生的跨越式变化;继而探讨福建市场化进程及其成因;基于以上案例分析,最后从理论上总结开放对于原计划经济体向市场经济转轨也即改革的重要作用,认为:对外开放是推进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根本手段之一,改革必须与开放携手,从开放走向市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值得重视的基本经验之一。
阶段性成果之二:《沿海开放省区内的“俱乐部收敛”——以福建为例》(李文溥、吴娟,《福建论坛》2008年第12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福建为例,通过计量分析,揭示了沿海开放省区内的俱乐部收敛现象:从1990到2006年,福建9个设区市急剧地收敛为福厦泉与其他六市两个俱乐部,它不同于传统的闽东南沿海地区和闽西北内陆地区划分。计量分析指出:向两个俱乐部收敛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投资、工业化水平和教育投入上的差异。
阶段性成果之三:《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些建议》(李文溥、龚敏、林致远,《福建省政协内部刊物-政协信息》,2008年9月20日)
内容摘要:福建省政协内部刊物《政协信息》(220期)2008年9月24日以专报件的形式,将《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一些建议》由福建省政协办公厅送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省政协秘书长、专职副秘书长,本厅主任、副主任,研究室主任,委员工作室主任,各专门委员会主任、专职副主任,全国政协办公厅研究室等。
阶段性成果之四:《晋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李文溥、靳涛等,《研究报告》2008年10月30日)
内容摘要: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执行实施的第三年,也是规划中期之年。当此之时,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很有必要:第一、通过中期评估,全面了解规划执行情况,找出实现规划的困难与瓶颈,在规划期未来年度内对症下药,采取措施,保障规划任务如期完成;第二,通过中期评估,评估规划本身制定的科学性,对实践证明不切合实际的规划目标进行适当调整;第三,根据变化的国内外社会经济情况,本着又好又快发展社会经济,造福晋江人民的思想,适当调整规划目标,促进晋江经济沿着更为优化的发展道路前进;第四,通过中期评估,及时思考与总结近年来晋江经济发展的经验,为今后两年半的政策方略提供决策参考,为即将到来的“十二五”规划提供预研思路。
阶段性成果之五:《关于高校参与扩大内需,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建立创新型国家奠定人力资源基础的政策建议》(李文溥、陈武元,《研究报告》2008年11月)
内容摘要:由于美国次贷危机转化为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长急剧下滑。我国外需不足,经济增长率因之下降。为此,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实行政策调整,扩大内需,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中央决策,提出了十条重大举措。扩大内需,抗御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衰退,保证我国经济的稳定较快增长,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头等大事。与此同时,亦应看到,全球经济衰退,尽管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些暂时困难,但是,它也给中国在多年高速增长之后一个必要的调整机会,如能有效地利用外需不振,从长期发展着眼,从短期扩大内需入手,标本兼治,将给中国下一轮以致更长时期的经济繁荣奠定良好基础。扩大内需,教育大有可为。利用这一机会,高校将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以及自主创新准备。通过教育部财务司转呈,此报告已经由教育部转呈国务院领导刘延东同志阅示。在政策建议基础上,李文溥等应邀承担了教育部应急课题《高等院校参与扩大内需问题研究》的研究。
阶段性成果之六:《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卢盛荣,《东南学术》已接收)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的分析,探讨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可能影响渠道。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将通过汇率与外贸、流动性需求、市场预期、产业联动效应传导途径影响我国经济。为此,我国应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危机在我国的进一步蔓延。
阶段性成果之七:《论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转型》(李文溥、李鑫、王燕武、王俊海,《东南学术》已接收)
内容摘要: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的严峻形势给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冲击,导致大批此类企业破产倒闭,企业转型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主要特点及问题,认为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出口加工型企业需要实行市场转向战略,产业组织结构及企业销售模式的变化是本轮出口加工型企业转型的重要保障条件。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市场转向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转型的总体思路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