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研究》(卢盛荣,《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内容摘要:本文使用二步OLS法及Markov-Switching model对货币政策效应可能存在的双重非对称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仅存在方向上的效应非对称性,而且存在区域间的效应非对称性。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对扩张政策反应弹性小于紧缩政策反应弹性,东部地区对紧缩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扩张性政策的反应弹性,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于同一货币政策的反应弹性不同。
阶段性成果之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基于技术供给的视角》(王瑞芳、余长林,经济科学出版社,待出版)
内容摘要: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最关键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象征。知识的公共物品性质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一国的技术创新、国际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否促进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直都是国际经济理论学界和国际政策谈判领域争论的焦点。作为WTO三大支柱之一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协定的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TRIPS协定下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已成为能否克服技术困境、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后发大国,研究TRIPS协定下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更好地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增长,无疑也具有重大实践意义。以往研究主要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从发展中国家角度考察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甚少。本文基于发展中国家技术供给的视角,在内生增长理论和南北贸易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技术供给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并对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影响技术供给而作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基本结论是: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进口贸易和FDI的影响呈现显著的行业特征,其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模仿能力、市场规模等东道国经济特征的制约;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贸易和FDI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行业特征,其效应依赖于不同行业的模仿能力,而这一点以往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第二,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的特征,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显著的门限效应特征,其效应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上,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下,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的特征,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特征,其效应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上,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下,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这些研究结论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显著不同。本文的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启示。发展中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安排要围绕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战略性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经历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要因地制宜,因经济发展水平而异,因行业而异,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应具备明显的区域性、阶段性和行业性。技术水平较低的地区或产业,应实行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或产业,应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2.重大项目之二:中国宏观季度模型与宏观预测(项目负责人:陈 抗 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3)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1)A.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09年春季预测发布会暨2009年中美宏观经济走势研讨会胜利举行。
2月28日上午,由中国厦门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联合举办、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09年春季预测发布会暨中美宏观经济走势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这是CQMM投入运行三年以来第六次预测数据发布。发布会由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主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余明华、厦门大学副校长吴世农分别致辞,高度评价中国宏观经济季度模型的成功开发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发布会上,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教授陈抗和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龚敏共同报告了预测结果,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信息中心主任鲍曙明博士做了题为美国经济展望:2009-2010的报告。随后,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财政部等相关部委领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金公司的学者围绕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等诸多热点问题进行了研讨。中央电视台1套、2套、4套,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第一财经、新浪网、搜狐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内外媒体记者出席了本次发布会。
B.筹备2009年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秋季预测发布会,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9》宏观经济年度报告的写作。
(2)阶段性成果
阶段性成果之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卢盛荣,《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的分析,探讨因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可能影响渠道。研究发现,金融危机将通过汇率与外贸、流动性需求、市场预期、产业联动效应传导途径影响我国经济。为此,我国应在扩大内需的同时,一方面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改变增长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危机在我国的进一步蔓延。
阶段性成果之二:《论扩大内需政策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龚敏、李文溥,《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内容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为防止经济下滑,当前宏观调控转向旨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组合。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经济“两高一低”不平衡结构特征的形成,其次,深入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原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最后,论证单纯着眼于总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的局限性,提出“长期着眼、短期入手,实施兼及长期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短期扩大内需政策”的思路。
阶段性成果之三:《论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转型》(李文溥、李鑫、王燕武、王俊海,《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内容摘要: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的严峻形势给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冲击,导致大批此类企业破产倒闭,企业转型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主要特点及问题,认为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出口加工型企业需要实行市场转向战略,产业组织结构及企业销售模式的变化是本轮出口加工型企业转型的重要保障条件。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市场转向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转型的总体思路及政策建议。
3.重大项目之三:中国现行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效果评价与未来走向(项目负责人:张 馨 林致远,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4)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消费压抑、增长失衡与收入分配》(林致远、苑德宇,《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内容摘要:华尔街金融风暴的爆发之后,我国的外部需求急剧紧缩,这使得以“投资驱动、出口拉动”为特征的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挑战,刺激居民消费需求成为我国转变增长方式、减少外部依赖的必然选择。本文从需求的角度探讨我国居民消费压抑和增长失衡的理论和经验证据,并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揭示消费压抑的形成机理。
阶段性成果之二:《政府支出会挤出私人投资吗?——基于带金融加速器的RBC模型的考察》(程立夫,曾志雄,林致远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Bernanke, Gertler and Gilchrist(1999)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带金融加速器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用于考察政府支出扩张对于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政府支出的扩张没有挤出私人投资。此外,在破产概率较低的市场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更为明显。这意味着,降低破产概率的政策举措,有助于提升财政政策的效果。
4.重大项目之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研究(项目负责人:龚 敏,项目批准号:06JJD790029)
阶段性成果之一:专著《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8年)——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李文溥主编、龚敏副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内容摘要: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为回顾篇,主要回顾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执行情况。第二篇为研究与分析篇,主要包括:“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效应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消费压抑、增长失衡与收入分配”,“财政政策:供给调节与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地区间效应的双重非对称性”,等。第三篇为预测与政策模拟篇。
阶段性成果之二:《论扩大内需政策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龚敏、李文溥,《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内容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为防止经济下滑,当前宏观调控转向旨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组合。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经济“两高一低”不平衡结构特征的形成,其次,深入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原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最后,论证单纯着眼于总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的局限性,提出“长期着眼、短期入手,实施兼及长期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短期扩大内需政策”的思路。
阶段性成果之三:《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效应研究》(龚敏、李文溥,已投稿)。
内容摘要:主要探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尤其是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对社会需求结构从而增长方式的影响。由于自1979年起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三十年来,中国的人口不仅增长率下降了,而且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逐渐下降。从供给角度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在就业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可为高增长提供可观的“人口红利”,这一点已经为研究所揭示。但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需求结构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章比较了中国、日本、韩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其总需求结构变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之间的关系。发现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对居民消费、储蓄的行为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一个国家的GDP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个发现同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外向型经济遭遇外部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时,旨在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难以有效调整需求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如果不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行为特征、支出意向的影响,效果也是不理想的。相对于总供需、经济结构而言,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更为缓慢一些,因此,无论是针对总量还是结构、增长方式的宏观经济政策,都不能不正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长期影响。
阶段性成果之四:《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李文溥、肖正根,已投稿)
内容摘要:主要考察靠投资驱动的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问题。基于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动态跨期福利比较,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进行了经济增长动态效率问题的研究。研究表明,基于AMSZ准则,直至2006年为止,中国经济尚未处于投资大于资本回报的动态无效状态。然而,分地区研究的结论却揭示出另一个图景:比较东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投资都还没有大于其资本回报;但西部地区有过半省份的投资都是大于资本回报的,其中,又以西藏、青海、宁夏、新疆最为严重。这些地区都是我国目前经济最落后、市场经济发育水平最低、投资的非经济决定最多的地区。因此,不能不认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平衡以及政府主导型经济是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经济动态无效率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是体制非效率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动态效率的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经济动态无效率。这就部分证实了我们的一个猜想:造成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模式的根本原因是体制转轨不彻底,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非经济决定是导致经济动态无效率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只有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充分发挥作用,才能逐步扭转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投资效率,实现长期稳定的持续增长。
5.重大项目之五: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协调研究:理论、证据与政策(项目负责人:黄建忠,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0)
阶段性成果之一:《制度差异与比较优势》(黄建忠,杨扬《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1月31日)
内容摘要:从制度的要素性质和制度要素的差异特征入手,解释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实现形态。
阶段性成果之二:《服务贸易壁垒测量的体系与框架》(黄建忠,杨扬《亚太经济》2009年第1期)
内容提要:同以往国内外有关服务贸易壁垒量化研究的文献评述不同,本文将量度服务贸易壁垒的各种规模治标和影响治标视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对其进行系统的评价,从不同方面比较各种治标的优缺点 适用范围,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壁垒量化研究的初步构想。
阶段性成果之三:《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庄惠明、黄建忠、陈洁,《财贸经济》2009年第3期)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显示性和分析性统计指标,利用翔实的数据分析了我国服务业发展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现状。统计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服务贸易竞争力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即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一致性。本文进一步以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选择9个影响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因素,构建了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计量评价模型,计量回归分析也验证了上述结论。
阶段性成果之四:《服务业开放与反竞争政策研究》(刘莉、黄建忠,《世界经济》通过初审)
阶段性成果之五:《服务贸易评论》(黄建忠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待出版)
内容摘要:本著作汇集了厦门大学经济学者近年来研究服务贸易问题的相关未发表论文,内容涉及服务贸易基本理论、服务业开放与竞争、服务贸易壁垒与自由化、服务贸易与国际投资等广泛的学术与政策研究领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论文集)。
6.重大项目之六: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异及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项目负责人:陈建宝,项目批准号:07JJD790145)
阶段性成果之一:《Are There any Influences of Oil Prices to Chinese and American Stock Returns?》(陈建宝、程婷婷、王登凌,Third IEE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Methods in Energy Economics,IEEE Press,2009年4月,EI检索)
内容摘要: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to Chinese and American stock markets. We first eliminates the impacts of the calendar effect and the time trends on oil futures return, stock market returns using Gallant, Rossi and Tachen’s method (1992) by combining with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and then do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adjusted data.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influences of oil futures returns to American stock market returns are significant at quantiles below 0.06 and from 0.74 to 0.80, but not significant at other quantiles; the influences of oil futures to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market returns are not significant. The second phenomenon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by Chinese stock market investors.
阶段性成果之二:《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ross Sectional Price-Volume Relation in Chinese Stock Markets》(陈建宝、程婷婷、王登凌,2009 International Forum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IFITA 2009),IEEE Press, 2009年5月,EI检索)
内容摘要:Based on the daily closed prices and volumes of 1087 stock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markets from April 28th, 2005 to April 28th, 2008, this paper uses quantile regression method to study price-volume relation in Chinese stock markets.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price-volume relation in Chinese stock markets is significant: there exists a positive increasing relation between trading volumes and returns, and a positive hook relation between trading volume fluctuations and returns under all quantiles of stock returns.
阶段性成果之三:《Empirical Study of Relations between Stock Returns and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in China》(陈建宝、王登凌、程婷婷,2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Marking, In Lecture Notes in Economics and Mathematical Systems, Springer Verlag Press,2009年5月,EI检索)
内容摘要:The existing theories tell us that there exist interaction relations between stock prices and exchange rates. However, empirical research results don’t always support these theories. This paper uses quantile regression techniques to check whether the above theories hold in Chinese markets. We first eliminate the impact of the calendar effect and the time trends on stock market returns and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using Gallant, Rossi, and Tachen’s method (1992) by combination with stepwise regression method, and then do 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adjusted data. The empirical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influences of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to stock returns are negative at most quantiles of stock returns; the opposite influences are not significant at most quantiles of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Some explanations according to these results are given.
阶段性成果之四:《Assessing Global Influential Observations in Modified Ridge Regression》(Aboobacker Jahufer、陈建宝,《Statistics and Probability Letters》(美国),2009,Vol. 79, (4): 513-518. SCI检索)
内容摘要:We occasionally find that a small subset of the data exerts a disproportionate influence on the fitted regression model. That is, parameter estimates or predictions may depend more on the influential subset than on the majority of the data. We would like to locate these influential points and assess their impact on the model. If these influential points are bad values then they should be eliminated.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may be nothing wrong with these points, but if they control key model properties, as we would like for them to, they could affect the use of the model. When modified ridge regression (MRR) is used to mitigate the effects of multicollinearity, the influence of observations can be drastically modified.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case deletion formula to detect influential points in MRR. The Longley (1967) data is used to illustrate our methodology.
阶段性成果之五:《内部货币与我国最优关税政策研究》(张顺明、余军,《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以内部货币形式将金融资产的交易引入一个包含两国两商品的纯交换经济国际贸易模型,并在考虑贸易关税的情形下,将此模型拓展成一个Nash关税博弈模型。本文采用2005年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ROW)的产出和双边贸易数据对该贸易模型进行数值分析,考察在一般经济均衡条件满足时内部货币的引入对我国与ROW最优关税政策的影响。结果表明:(1)内部货币对双方关税博弈的Nash均衡有显著影响,即相对于不存在内部货币情形,内部货币的存在将提升我国在关税博弈中的谈判地位。(2)中国在2005年的实际关税接近于不考虑ROW关税报复时的最优关税水平及Nash均衡关税,而ROW当时的实际关税却远低于其最优关税和Nash均衡关税水平,这说明我国在2005年所采取的关税政策合乎本国利益。
阶段性成果之六:《基于分位数分解方法的中国性别工资差异研究:1988~2005》,(陈建宝、段景辉,《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已录用)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中的有关中国城市男性和女性工资抽样调查数据(1988~2005)考察了其分布特征;然后,运用分位数分解方法对中国性别工资差异进行了分解。目的在于发现影响男女工资差异的关键因素、大小以及影响因素对男女工资差异的贡献大小,并提出解决我国女性性别歧视的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七:《从缩小收入差距的视角看扩大内需》,(陈建宝、杜小敏、董海龙,《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Vol.24, No7)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靠投资增长以及出口领先的战略在目前的严峻形势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扩大内需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制约我国内需不足的几个主要因素,利用描述性统计和非参数方法多维度的重点考察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对扩大内需的重要影响。然后,利用分位数回归技术对我国城镇和农村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居民消费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收入差距的确是制约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不同收入阶层其边际消费倾向大不相同,并估算出这种消费倾向的具体值。最后,从收入差距的视角给出了提高我国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些政策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八:《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戴平生、《中国经济问题研究》,2009年3月)
内容摘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和面板数据的Malmquist指数,本文计算1998~2006年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变动值;利用空间计量方法测算技术扩散程度和确定技术溢出的重要关联点,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省域平均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各省份全要素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分解的内部因素中仅纯技术效率变动不具有显著的扩散性,表明管理技术较难模仿;平均工资水平、国有资产比重、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化程度、平均工业规模、资产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阶段性成果之九:《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统计调查分析》(段景辉、陈建宝,《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第4期)
内容提要:在构建了衡量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开放数据库(CGSS)中《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调查》(2005年)有关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十:《基于家庭收入分布的全国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 》(陈建宝、段景辉,工作论文,已投稿)
内容提要:通过考察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中的有关城镇和农村家庭收入的分布特征,我们首次发现我国城乡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数服从由Pareto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构成的混合分布。已有文献通常利用分组数据计算基尼系数,本文则首次综合利用了全部抽样家庭的人均收入信息,运用分布函数法对我国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和全国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进一步对全国基尼系数进行城乡分解,得到了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对全国基尼系数的贡献大小,并进行了演变考察(1988年至2005年),从理论上看,这样的结果更准确。据此,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我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一些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十一:《基于家庭收入分布的地区基尼系数的测算及其城乡分解 》(陈建宝、段景辉,工作论文,已投稿)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中国社会综合调查开放数据库(CGSS)中的《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调查》(2004年)的有关家庭收入抽样调查数据,首次发现我国各地区城乡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数服从由Pareto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构成的混合分布。与通常的利用分组数据计算基尼系数不同,本文综合了全部抽样家庭的人均收入信息,应用分布函数法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和城乡混合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进一步对城乡混合基尼系数进行城乡分解,得到了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对混合基尼系数的贡献大小。最后,我们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我国各地区收入差异的一些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十二:《基于家庭收入分布的地区基尼系数演变及城乡分解:1988~2005》(陈建宝、段景辉,工作论文)
内容提要:通过考察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中的有关城镇和农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数据(1988~2005),我们发现全国九个省份的城乡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数服从由Pareto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构成的混合分布。与通常的利用分组数据计算基尼系数不同,本文综合了全部抽样家庭的人均收入信息,应用分布函数法完成了下面工作:(a)对我国九省的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和城乡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b)对我国东、中、西部的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和城乡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c)对各省和东、中、西部的基尼系数进行城乡分解,得到了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全省基尼系数的贡献大小。最后,论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各省和地区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一些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十三:《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弹性效应实证研究》(程婷婷、陈建宝,工作论文)
内容提要:基于1978-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的时序数据,采用一系列现代计量方法,对国家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路径、强度等进行了研究;基于2007年我国各地区相应的有关截面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建模,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关于财政支出的现时弹性系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现今我国财政支出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但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财政支出应更多地用于提高居民消费而非政府消费。
阶段性成果之十四:《扩大内需的政策研究述评》(陈建宝、徐斌,工作论文)
内容提要: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新情况做出的战略选择,是关系到今后能否长期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因此,对这个问题做出深刻的研究和探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意义上都十分重要。为此,本文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了评述。
7.重大项目之七:“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7JJD630226)
课题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争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及启示》(吴一群、刘榆,《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内容摘要:2007年开始浮现的全球金融危机,是自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世界经济遇到的最严重危机。全球信贷市场与资本市场已经受到剧烈冲击,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陷入衰退。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中国难以在这场危机中独善其身,经济必将受到严重的影响。西方将探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的起因及蔓延,对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这场危机的启示和应对策略。
阶段性成果之二:《论扩大内需政策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龚敏、李文溥,《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内容摘要: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为防止经济下滑,当前宏观调控转向旨在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政策组合。本文首先分析我国经济“两高一低”不平衡结构特征的形成,其次,深入分析形成这一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原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最后,论证单纯着眼于总需求管理的宏观经济政策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上的局限性,提出“长期着眼、短期入手,实施兼及长期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转变的短期扩大内需政策”的思路。
阶段性成果之三:《论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转型》(李文溥、李鑫、王燕武、王俊海,《东南学术》2009年第1期)
内容摘要: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宏观经济的严峻形势给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冲击,导致大批此类企业破产倒闭,企业转型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的主要特点及问题,认为随着国际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出口加工型企业需要实行市场转向战略,产业组织结构及企业销售模式的变化是本轮出口加工型企业转型的重要保障条件。本文还分析了我国出口加工型企业市场转向存在的主要障碍,并提出转型的总体思路及政策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四:《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研究》(卢盛荣,《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2期)
内容摘要:本文使用二步OLS法及Markov-Switching model对货币政策效应可能存在的双重非对称性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政策不仅存在方向上的效应非对称性,而且存在区域间的效应非对称性。在中国,中西部地区对扩张政策反应弹性小于紧缩政策反应弹性,东部地区对紧缩政策的反应弹性小于扩张性政策的反应弹性,即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对于同一货币政策的反应弹性不同。
阶段性成果之五:《转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比保增长更艰巨》(李文溥,2009年19-21日,北京,“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09)”国际高峰论坛)
内容摘要:导致我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两个,外部是外部需求的萎缩,另一方面是结构失衡。关于结构失衡很多人讲了很多,归纳为两高一低,实际就是高进出口、高投资和低消费。我的担心是这样持续的两高一低可能使再生产难以为继。两高一低的国民收入支出结构是源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所导致的。所以两高一低的根源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没有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8.重大项目之八: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4)
按照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详细布置各成员的工作任务,要求各成员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出色完成本课题研究。2009年第1季度的主要工作是文献的收集、整理及综述工作,并启动子课题研究。主要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私人消费、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效应:基于MBC模型的研究》(卢盛荣、王燕武,工作论文,已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标识GHH-偏好(labeled GHH-preferences)效用函数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对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扩张性财政支出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挤入”效应,这一积极影响既取决于政府支出产出弹性与政府支出在产出的份额之间的相对大小,又取决于政府支出多大程度上是由扭曲性税收来融资的、或者多大程度是债务来融资的。同时,货币政策取向与财政政策效应是紧密相关的。特别地,一个消极的货币政策可能扭转结果,因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对于均衡的稳定与惟一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9.重大项目之九: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邱崇明,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6)
按照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详细布置各成员的工作任务,要求各成员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出色完成本课题研究。2009年第1季度的主要工作是文献的收集、整理及综述工作,并启动子课题研究。目前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变动性》(卢盛荣、殷犁,已投稿)
摘要:货币政策效果可能由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变动性。本文采用滚动VAR方法对货币供给冲击对东、中、西部地区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冲击对各地区产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变动性。货币冲击对各地区产出的中短期影响差异变动较大,东部地区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则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稍长期影响差异逐渐缩小,三个地区呈现出共同的下降趋势。同时,货币冲击对各地区产出的影响呈现出类似的周期性波动性,这种波动性似乎与各地区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的联系。
★学术研讨会情况
会议名称: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08年春季预测发布会
暨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讨会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举办时间、地点:2009年2月28日,北京国际饭店
成果摘要: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于2月28日发布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预测报告说,2009年中国GDP可保持6.3%—7.6%的增速,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将回落至1.3%。这也就意味着,今年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放缓,物价回落。两所高校当天联合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CQMM预测发布会,公布对中国2009年至2010年共八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并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提出政策建议。这也是CQMM自2006年7月投入运行以来的第六次预测数据与政策模拟结果的发布。我校副校长吴世农和南洋理工大学副校长余明华出席发布会并先后致辞。
发布会上,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龚敏教授和南洋理工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陈抗教授发布了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结果,包括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财政扩张的政策效应模拟与分析、政策建议与展望等。美国密西根大学中国信息研究中心负责人鲍曙明教授就美国2009—2010年的经济走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预测】: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物价回落
本次预测采取了场景预测法,分乐观情形与悲观情形两种假定进行预测,模型运算给出了当前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两种预测结果:
进出口方面,由于外部经济环境继续恶化,2009年中国进出口都将有可能为负增长,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贸易顺差增长预计为-22.0%-32.3%,这一态势将持续至2010年。
在当前的政策力度下,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预计将保持在6.3-7.6%范围内。若世界经济如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那么,2009年中国经济可保持7.6%的增长;但是,如果世界经济进一步恶化,如2009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下滑至-3.2%而不是IMF预测的-1.6%,那么,中国经济增长率将跌至6.3%。“保8”需要加强努力。
主要价格指数方面,预计2009年CPI将维持1.32%左右,比2008年下降4.6个百分点;2010年CPI将有望保持在1.29%的水平
【宏观调控政策】:重视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本积累
针对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采取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宏观调控政策。就此,课题组提出,这一政策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
一是在总量和结构方面,应在重视社会总需求扩张的同时,强调总需求结构的调整。课题组说,当前急需扩大的是居民消费,应该防止用政府消费代替私人消费的短视行为,否则,经济“两高一低”(即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结构不仅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扭转,还可能加重收入分配格局的不合理。
二是在调控总需求与总供给方面,应实施兼及中长期供给调整的扩大内需政策,应针对长期存在的粗放、资源消耗型增长,对不同类型的生产力,有保有压有弃,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三是在“硬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扩张实物资本积累的同时,更要重视人力资本的积累,为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立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以及自主创新准备。
【建议】:扩大投资与提高居民收入并重
课题组为决策部门提出建议,当前应从投资扩张为主转向扩大投资与提高居民收入并重,同时充分重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具体说来:
一是财政支出政策除了总量规模要有保障外,还需要在支出结构上有所调整。通过转移支付或减税提高居民收入,从投资扩张为主转向扩大投资与提高居民收入并重,在一定程度上使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促进国民经济“两高一低”失衡结构的调整;充分保证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主要包括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三大项支出;要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通过扩大人力资本存量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人均收入水平的长期提高;重视东部地区基础设施相对其经济发展水平不足的现状,通过加大投入为沿海产业内移做好准备;当前产业振兴计划要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及调整产品结构为目标,而不是保护现有产业的生存。
二是充分重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通过降低政府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提高资源型、垄断型国有企业向国家缴纳的利润比例,提高居民收入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发布会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及在京主要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当天的发布会。
此外,新华社、中央电视台1套综合频道、中央电视台2套经济频道、中央电视台4套海外频道、中国新闻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第一财经日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新浪网、搜狐网等国内外媒体的记者也参加了本次发布会。
会议名称: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会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举办时间、地点:2009年5月9日,厦门大学
成果摘要:2009年5月9日,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组织召开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会。厦门大学社科处陈武元副处长、张随刚老师,子课题负责人龚敏教授、邱崇明教授、陈建宝教授、靳涛教授、林致远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刘榆教授、卢盛荣、陈贵富助理教授等课题组全体成员出席了报告会。报告会由课题首席专家——经济学院副院长、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
李文溥教授首先就课题的选题意义、已有成果、总体框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具体思路、课题经费分配等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论证,并对研究进度作了初步安排。李教授强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宗旨是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要求各子课题负责人围绕项目研究主题,在深入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着力推出有分量、有深度、有价值的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落实了研究任务、课题首期成果结集出版事宜。
会上,子课题负责人先后报告子课题的研究计划、近期拟入手的选题,本年度准备完成的论文等,并提出许多合理的、建设性的意见,包括项目管理办法、子课题结构的调整、研究任务的落实方案,以及如何通过此次课题研究,培养研究生们的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能力,把课题研究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让研究生们在游泳中学会游泳,等等。与会专家学者对课题论证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最后,陈武元副处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求项目组认真组织力量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并从课题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为了更好地完成重大课题,课题组在课题研究管理上实行创新。会上,课题首席专家李文溥教授代表课题组与各个子课题负责人分别签订了项目研究任务合同,用合同的形式明确各子课题组的任务、责任、权利及相应的研究资源分配,希望通过合同管理的方式,促使项目按时保质保量地进行。社科处领导对课题组运用合同形式明确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实行规范化课题管理深表赞成,认为这是我校在课题组层级进行规范科研管理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