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半年成果简报2009年第2

(总第10期)

★重大项目进展情况....2

★学术研讨会情况....14

★研究咨询报告....14

★主要论文、专著....20

★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1.重大项目之一:转型期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中国的经验(项目负责人:王瑞芳,项目批准号:05JJD790025)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知识产权保护、东道国特征与外商直接投资》(余长林,王瑞芳.《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第10期)

内容摘要:经济理论表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了区位优势,使得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更加巩固,从而促使跨国公司以FDI方式代替出口贸易。但过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又会降低跨国公司内部化的必要性,从而导致跨国公司以技术许可方式代替FDI。因此理论上,知识产权保护对FDI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为此,本文利用1976-2000年60个发展中国家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FDI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FDI的影响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规模、吸收能力、开放政策、关税政策和制度质量等东道国特征的制约。知识产权保护对FDI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行业特征:对于那些技术含量低或不易模仿的行业如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东道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FDI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于那些技术含量高或较易模仿的行业如技术密集型行业,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FDI的影响非常显著。

2.重大项目之二:中国宏观季度模型与宏观预测(项目负责人:陈抗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3)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筹备《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9》宏观经济年度报告的写作。

1、筹备CQMM2010年春季预测发布会事宜。

2、主要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3期》)

内容摘要: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课题组于2009年2月28日在北京进行了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第六次预测发布。预测报告利用最新发表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估计模型,对2009年至2010年八个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进行预测,模拟了不同财政扩张支出的增长及结构效应,并依据预测及政策模拟结果,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格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附段性成果之二:《2009-2010年中国经济再展望》(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6期》)

内容摘要:“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于2009年8月底利用最新发表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估计模型(CQMM),对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六个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进行预测,模拟了不同财政扩张支出的结构效应及美国消费—储蓄模式改变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三:《必须重视美国个人储蓄率回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QMM课题组,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9年12月)

内容摘要:本课题组运用CQMM(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模拟了美国个人储蓄率回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模拟的结果是:对比基础模型,如果美国的储蓄率上升并维持在6%或者上升到10%(占可支配收入的%),在目前的中美经济结构下,中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将下降0.4-0.8个百分点,2010年将下降0.6-1.0个百分点。为了抵消美国个人储蓄率上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美国个人储蓄率上升到6%的情况下,我国投资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09年和2010年应分别增加5.5%和6.4%,如果上升到10%,我国投资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则应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加9.4%和10.9%。

3.重大项目之三:中国现行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效果评价与未来走向(项目负责人:张馨林致远,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4)

阶段性成果之一:《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内需,建立经济增长新增长级研究》(龚丽贞、林致远,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城市化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载体,必将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福建省的城市化虽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但是与工业化相比,其城市化仍然是相对落后而有待加速的。未来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尽可能扫除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障碍,包括针对不同城市、不同环境、不同位置发展与之相适宜的第三产业,让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形成良性互动;还包括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及其相应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布局;同时,对于城市化的对象,即原来的农村居民,包括失地农民和农民工,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包括经济层面的支持如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政策层面的支持如对于农民工加入城市户籍等的支持,以及社会层面的支持如原有城市居民以公平平等的心态对待新迁入城市的居民等。

阶段性成果之二:《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其评价:基于福建省漳浦县的个案调查》(王燕武、林文生、林致远,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受自然条件、历史条件、政策制度等诸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农村呈现出分化发展的格局,乡村之间的差异性特征相当突出。本文试图选择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农村,主要是从农村的视角,农民的呼声中,对现行的一些财政支农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从而对现行政策加以反思,从中找寻可能的一些改革方案,以便从提高财政支农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为海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更好、更快发展提供一种可能有益的观察视角,并提出若干具体的政策方案和建议。本文通过漳浦县12镇24个村近百户农户的问卷调查以及相关部门的访谈笔录,分析近年来漳浦县财政支农政策所取得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的途径,为福建省支农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改良建议。

4.重大项目之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研究(项目负责人:龚 敏,项目批准号:06JJD790029)

1、12月4日—5日,应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课题组邀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经济学系Stephen Parente教授访问中心并做两场学术讲座。4日上午,Parente教授带来一场题为“What a Country Must Do to

Catch-Up with the Industrial Leaders”的学术讲座。4日下午,Parente教授又做了题为“How much richer than the

United States will China be by 2100?: the caus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agnation”的学术讲座。Stephen Parente教授自1990年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学位以来,以其在经济增长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在学术届享有盛荣誉。Parente教授已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and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等国际一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并有论文编入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

2、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效应研究》(龚敏、李文溥,会议论文)

内容摘要:主要探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尤其是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对社会需求结构从而增长方式的影响。由于自1979年起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三十年来,中国的人口不仅增长率下降了,而且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逐渐下降。从供给角度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在就业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可为高增长提供可观的“人口红利”,这一点已经为研究所揭示。但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需求结构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章比较了中国、日本、韩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其总需求结构变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之间的关系。发现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对居民消费、储蓄的行为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一个国家的GDP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个发现同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外向型经济遭遇外部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时,旨在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难以有效调整需求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如果不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行为特征、支出意向的影响,效果也是不理想的。相对于总供需、经济结构而言,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更为缓慢一些,因此,无论是针对总量还是结构、增长方式的宏观经济政策,都不能不正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长期影响。

阶段性成果之二:《必须重视美国个人储蓄率回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QMM课题组,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9年12月)

内容摘要:本课题组运用CQMM(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模拟了美国个人储蓄率回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模拟的结果是:对比基础模型,如果美国的储蓄率上升并维持在6%或者上升到10%(占可支配收入的%),在目前的中美经济结构下,中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将下降0.4-0.8个百分点,2010年将下降0.6-1.0个百分点。为了抵消美国个人储蓄率上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美国个人储蓄率上升到6%的情况下,我国投资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09年和2010年应分别增加5.5%和6.4%,如果上升到10%,我国投资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则应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加9.4%和10.9%。

阶段性成果之三:《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果失衡》(李文溥、龚敏,“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 北京论坛会议论文,2009年11月)

内容摘要: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我国经济衰退,其原因就短期和外部而言,固然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萎缩,但是,国民收入支出结构的严重失衡,却是我国经济遭遇外需萎缩时增长迅速下滑的根本内因。我国目前的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产物。后者则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粗放型经济增长未能及时转型的累积结果。开放经济条件下,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有其新的表现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不计成本引进外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它得以形成,得到强化,重要原因是政府主导型经济过度追求GDP增长率及政府收入最大化;其得以实现,是市场化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力量对比失衡。因此,反危机的政策处方,不仅需要实行总量扩张的需求管理政策,而且应当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当前增长率下滑因扩张性政策得以缓解,结构调整与体制调整应当更多引起重视。

5.重大项目之五: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协调研究:理论、证据与政策(项目负责人:黄建忠,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0)

阶段性成果之一:《服务贸易评论》(黄建忠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已接受)

内容摘要:本著作汇集了厦门大学经济学者近年来研究服务贸易问题的相关未发表论文,内容涉及服务贸易基本理论、服务业开放与竞争、服务贸易壁垒与自由化、服务贸易与国际投资等广泛的学术与政策研究领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论文集)。

阶段性成果之二:《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劳动生产率变动:理论和实证——基于李嘉图连续统模型的贸易差额分析》(周燕、黄建忠,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

内容摘要:根据经验统计表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在差额变动和方向上存在替代性特征。文章以Dornbush等(1977)为基础考虑一个两国开放经济的李嘉图连续统模型,分析各国不同部门劳动生产率变化与服务成为贸易品两个因素对贸易形式和贸易差额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服务可贸易条件下,不同国家在服务部门和货物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发生的相对差异变动,是导致各国货物或服务贸易差额关系变化的决定因素。而中国-OECD(1982-2004)的劳动生产率及贸易差额的数据检验,也较好地支持了此结论。

阶段性成果之三:《金融危机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沿海四大区域经济模式为例》(黄建忠、毛恩荣,《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第8期)

内容摘要: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已经开始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较明显的影响,代表我国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苏州地区、温州地区、泉州地区及东莞地区经济也在此次危机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本文依据此次金融危机前的数据,从人均经济指标、经济活动主体特征、贸易方式、经济开放度等方面综合比较了四种模式的异同,并利用2008年的数据,通过比较外贸出口额、失业率等八个经济指标的变化,分析了各地区在金融危机下的经济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进而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和调整提出建议。

6.重大项目之六: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异及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项目负责人:陈建宝,项目批准号:07JJD790145)

阶段性成果之一:《A New Multitype Geyer Point Process Model》(陈建宝、段景辉,《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ISBN 978-0-9806057-4-7),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2009,pp. 776-780, EI检索)

内容提要:For univariate point patterns, there are many available

models. However, for multivariate point patterns, the available models are few.

In this paper, a new Gibbs point process model, which is called multitype Geyer

point process model, is developed.

阶段性成果之二:《The Design of Pre-warning Index System of Real

Estate Market and Its Empirical Analysis》(徐斌、陈建宝,《Recent

Advance in Statistics Application and Related Areas》,

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ISBN

978-0-9806057-4-7),2009,ISTP检索)

内容提要:In recent years, owing to the growth rate of

investment in real estate is too large, and the rise in prices is excessively

rapid, the real estate market has appeared different degrees of “excessive

heat” phenomena and structural problems in some areas of China, which indicates

a severe market risk. Therefore, establishing the pre-warning index system of real

estate market become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is paper, we designed a pre-warning

index system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Chinaand gav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y studying the case of real estate inNanchang.

阶段性成果之三:《A Simulation Study of Powers based on

Estimators of J, K and T》(张庆、陈建宝、邢文雅,《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ISBN 978-0-9806057-4-7),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2009,pp. 1058-1062, EI检索)

内容提要: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owers based on estimators

of J, K and T under alternative hypotheses Matérn II point process, Matérn

cluster process and cells point process against a null hypothesis Poisson point

process in small and large sample cases respective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flect that T has some advantages over J and K according to its testing power

in all cases considered in the paper. Function T is particular sensitive to be

used in detecting cluster point patterns. However, the performances of both

summary statistics J and K are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testing statistics and

sample sizes.

阶段性成果之四:《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mmary Statistics F, G,

and J based on Their Kaplan-Meyer Estimators》(邢文雅、张庆、陈建宝,《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ISBN 978-0-9806057-4-7),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2009,pp. 1211-1215, EI检索)

内容提要: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owers of Kaplan-Meier

estimators of summary statistics F, G, and J under alternative hypothesis Matérn

II point pattern, simple sequential inhibition point pattern, Matérn cluster point

pattern and Poisson cluster point pattern against null hypothesis Poisson point

pattern. The results shows that F and G are much better than J for testing

regular point patterns and J is much better than F and G for testing cluster

point patterns. F, G and J are more robust for testing cluster point patterns

in both small and large sample datasets than those for testing regular point

patterns under the same circumstances. The results based on K-M estimates of F,

G and J under alternative regular point patterns is more sensitive to changing

parameters than that under alternative cluster point patterns.

阶段性成果之五:《二元经济结构变迁对中国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杜小敏、陈建宝,工作论文)

内容提要:1978年以来,中国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在劳动力的大量流动下呈现出逐渐弱化的态势。本文首先推导出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表达式;然后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1992年以后的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别进行研究,得出如下几个主要结论:东部地区快速的二元经济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贡献显著,结构转变一个百分点,可以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拉动约0.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结构转变进程缓慢,结构转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非常有限。

阶段性成果之六:《人口迁移与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杜小敏、陈建宝,工作论文)

内容提要:在对近十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和流动的时空演变格局进行初步考察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分别实证考察了人口迁移和流动对我国各地区(省域)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a)我国各地区间人口迁移相对平稳,而人口流动在2000年以后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且空间流向极不均衡;(b)人口的迁移和流动对中国整体经济来说是一个帕累托改进;(c)户籍制度对于发达地区来说实际上起到了一个人才沙漏的作用;(d)对于中部的绝大部分地区以及西部的一些人口输出大省,伴随人口迁出而引起的人力资本流失对当地经济的负面影响开始凸显出来,人口流出虽然基本出现一个正面影响,但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并不如我们预想的那么明显。

阶段性成果之七:《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基于半参数回归的实证分析》(陈建宝、杜小敏,工作论文)

内容提要:在研究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时,现存文献大多将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进行笼统的研究,从而忽视了隐藏在其背后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本文分别考察两类人口,利用半参数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a)无论是劳动力的迁移还是流动都会扩大区域间的经济差距;(b)劳动力迁移的扩大作用主要体现于人力资本的再配置和引起发达地区资本产出弹性的升高;(c)劳动力流动对流入地经济的单位贡献尽管较小,但大量的低成本劳动力供给为发达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阶段性成果之八:《Empirical Study on Impact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o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China》(段景辉、陈建宝,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orld Academic Union(Press))

内容提要:By using panel data

model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impact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o

urban-rural income gap. Our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re

exist the inverted-U phenomena between educational output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eastern region, central region, western region and whole country;

however, this phenomenon doesn’t hold between educational input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current educational output situation in eastern region is located

at the right side of the inverted U-shape, but the situations in western and

central regions are located at the left sides of the inverted U-shapes.

阶段性成果之九:《Asymmetric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to Industries in China》(陈建宝,黄心韵,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World Academic Union(Press))

内容提要:The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direct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ree monetary policy instrumental variables,

which include the deposit reserve rate, benchmark lending rate and rediscount

rate, and eight industries inChina.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the three policy instruments to

eight industries have asymmetry.

7.重大项目之七:“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7JJD630226)

课题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必须重视美国个人储蓄率回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QMM课题组,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2009年12月)

内容摘要:本课题组运用CQMM(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模拟了美国个人储蓄率回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模拟的结果是:对比基础模型,如果美国的储蓄率上升并维持在6%或者上升到10%(占可支配收入的%),在目前的中美经济结构下,中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将下降0.4-0.8个百分点,2010年将下降0.6-1.0个百分点。为了抵消美国个人储蓄率上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美国个人储蓄率上升到6%的情况下,我国投资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09年和2010年应分别增加5.5%和6.4%,如果上升到10%,我国投资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则应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加9.4%和10.9%。

阶段性成果之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果失衡》(李文溥、龚敏,“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 北京论坛会议论文,2009年11月)

内容摘要: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我国经济衰退,其原因就短期和外部而言,固然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萎缩,但是,国民收入支出结构的严重失衡,却是我国经济遭遇外需萎缩时增长迅速下滑的根本内因。我国目前的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产物。后者则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粗放型经济增长未能及时转型的累积结果。开放经济条件下,粗放经济增长方式有其新的表现形式,其基本特征是不计成本引进外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它得以形成,得到强化,重要原因是政府主导型经济过度追求GDP增长率及政府收入最大化;其得以实现,是市场化过程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力量对比失衡。因此,反危机的政策处方,不仅需要实行总量扩张的需求管理政策,而且应当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当前增长率下滑因扩张性政策得以缓解,结构调整与体制调整应当更多引起重视。

8.重大项目之八: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4)

课题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教育对技术扩散与地区经济影响——微观经济视角》(刘榆,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增长核算回归框架下,通过技术扩散方程的设定,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等级教育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不同影响。实证分析发现,劳动要素是地区经济差异的关键因素且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确实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实物资本积累只是取到增加就业岗位的辅助作用。更进一步,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在最终产品生产上,而中等和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技术的模仿和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

阶段性成果之二:《中国房价波动、借贷约束与货币政策》(卢盛荣,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新凯恩斯理论框架基础上,纳入借贷约束条件,构建了一个内含金融加速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分析我国货币政策、资产价格与真实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1、该模型能够较好地刻画出我国主要经济周期事实,并揭示了在借贷约束条件下货币政策对房价及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2、对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货币政策存在一个两难困境,这种困境主要源自借贷约束中的贷款比例,当这一比例过低时,利率对房价的调控效果不明显甚至有违初衷,即贷款比例存在一个临界值。这反映了利率对房价的调控效果取决于借贷约束的特性。因此,货币当局在调控房价时应注意数量型工具与价格型工具之间的协调,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9.重大项目之九: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邱崇明,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6)

阶段性成果之一:《我国信贷资金分布与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潘再见,《财贸研究》2009年3期)

内容摘要:银行信贷将为经济短期内实现反转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信贷资金的各个部分对宏观经济有不同的效应。本文运用带通滤波分离循环要素,对信贷及其组成部分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得到的结论是:信贷资金的分布与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而且,中长期贷款和建筑贷款的周期性波动提前于经济增长,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的周期性波动与经济增长率相对一致。因此,宏观调控部门应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效应明显的领域。

阶段性成果之二:《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基于银行体制视角》(刘郁葱,已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现有银行体制特征对货币政策传导和经济效应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推断区别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产权制度和集中性银行体制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因素。随后应用2001M1~2006M11样本数据,采用VAR和IRF方法证实了这种理论预期。本文认为短期内政府可通过财政政策的应用降低这种区域效应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应加快推进金融制度改革,以消除地区间金融体制的差异。

阶段性成果之三:《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王东明,已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国30省市2004-2009年的季度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EGLS(截面加权广义最小二乘法)结合PCSE(面板校正标准误差)方法分析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统计上显著,具有正的财富效应,但其影响依然弱。在将30省份按收入水平高低划分为3个组后,我们发现高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财富效应统计显著,影响系数高于全国整体水平,而低收入组统计上不显著,表明我国收入相对较高的地区,财富效应相对较强。

阶段性成果之四:《货币政策的地区效应:基于中国省际制造业传导的实证研究》(卢盛荣,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经济学中的研究热点,然而,货币政策在地区与产业层面上的具体影响却很少有文献涉及。文章以中国各省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动态面板数据计量模型深入考察了利率政策产业传导渠道导致地区效应差异。结果显示,利率政策通过产业传导对我国省际产出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要消除这一差异仅靠政府的干预是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而必须通过实行有差别的区域货币政策来逐步缩小。

阶段性成果之五:《货币契约与信贷契约——兼论货币中性与信贷非中性问题》(邱崇明、张兰,《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21期)

阶段性成果之六:《货币国际化的决定因素:产业竞争力抑或金融竞争力》(邱崇明、刘郁葱,第六届中国金融学年会论文,2009年10月》

★学术研讨会情况

会议名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中期检查报告会

主办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

承办单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科技处

举办时间、地点:2009年7月2-4日,厦门大学

成果摘要:7月2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委托,由我校承办的2009第一期管理科学部应急科学研究专款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中期检查报告会在我校召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应急科学研究专款项目是为针对党中央和国务院所关注的经济、科技、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重大管理问题快速做出反应,为党和政府高层科学决策及时提供政策建议而专门设立的,主要资助开展关于国家宏观管理及发展战略中急需解决的重要和关键性问题的研究,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科技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研究。

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韩智勇研究员主持,我校副校长吴世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副主任张维先后致开幕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三处处长杨列勋,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中国社科院数量所所长汪同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王亚平研究员,我校副校长吴世农、社科处副处长陈武元、科技处副处长赖日泉以及各课题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

本期应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资助了8个项目。会上,各项目负责人汇报了课题研究进展及中期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答辩。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汇报了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效应评估”专题的研究任务进展情况及中期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会后,与会专家进行了评议、对各项目组的中期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了评分、投票,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为得分最高的两个课题组之一。张维副主任做了总结讲话。

会议名称:2009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

“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

主办单位: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承办单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举办时间、地点:2009年10月10-13日,厦门大学

成果摘要:“现在,中国人均GDP3000美元,正处于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下沿阶段,再加上有强大的城市化推动,目前整个经济增长很强势。但是到2017年前后,人均GDP向5000美元靠拢,整个经济运行态势能否成功地从结构主义转向均衡发展,就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和持续跨越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10月10日上午,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带来的题为“均衡增长与结构变革——证据、理论和中国实效”的主题报告拉开了“2009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的帷幕。

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是教育部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重要项目,旨在为博士生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从而加强各高校博士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加强学科建设,探索博士生培养新途径。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由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办,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承办。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从“全球金融危机的起源与影响”、“全球经济危机与中国经济稳定增长”、“宏观调控与宏观稳定增长”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宏观稳定增长”等四个方面深入探讨中国经济面对金融危机如何保持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问题。

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面向全球征稿,博士生投稿踊跃,共收到论文124篇,经过初审以及会议论文评审委员会专家评审,共录用51篇,其中45篇论文交在本次会议上交流。入选论文的作者来自包括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等24所著名学府。

会议于2009年10月10日在厦门大学正式开幕式,并于2009年10月13日正式闭幕。大会组委会特地邀请了包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张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曾金利,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经济研究》副主编王诚,南京大学学科处长范从来,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殷醒民,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等八名国内外宏观经济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为与会博士生们做主题报告。

本次会议吸引了包括《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福建日报》、《厦门日报》、《中广网》等众多媒体。

会议当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专家博士聚首厦大,探讨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为主题对本次学术会议进行了广泛报道。

会后,《厦门日报》以知名学者聚厦、探讨博士生培养,《光明网》以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在厦大召开,《福建日报》以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全球金融危机、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举行,《中国新闻网》以24所高校博士精英汇聚厦大探讨经济增长,《中广网》以2009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开幕、探讨经济增长,等为题目进行了广泛报道,转载媒体更是数不胜数。

会议名称: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研讨会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日本神户大学中国合作中心

协办单位:日本学术振兴会北京研究联络中心

举办时间、地点:2009年12月19日,厦门大学

成果摘要:12月19日,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日本神户大学中国合作中心主办、日本学术振兴会北京研究联络中心协办的“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与企业经营模式研讨会”在我校顺利举行,来自日本、台湾、中国内地三地专家学者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对东亚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企业经营模式进行了研讨。

会议由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主持。经济学院副院长、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和日本学术振兴会北京联络中心副所长鹤尾宁先后致辞。

李文溥在致辞中说,改革开放不仅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进步,而且为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空间。中国经济学在研究与参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发展,在打开国门,与国际学术同行交流中学习,在参与国际学术合作与竞争中赶超。中国经济学的未来在于改革,在于开放,在于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在于与国际接轨的过程中研究中国问题,建立立足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流派。李文溥说,本次学术研讨的海内外学者为我校经济学学科的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一次良好的机会,相信本次学术研讨一定能取得积极的成果,通过这次学术交流,将推进我校经济学科与各位来宾,通过他们与所在大学经济学科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

鹤尾宁在致辞说,感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为会议所做的大量工作及各位老师积极参与。日本学术振兴会作为日本最大的资助学术研究的基金机构,开展多种学术振兴活动。北京联络中心是该机构的第10个海外研究联络中心,近期着重推动日本大学在中国的交流。他相信在三地专家围绕主题进行研讨,一定能取得预期效果。最后希望神户大学及专家所在高校与厦门大学今后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

研讨会上半场由来自台湾科技大学企业管理系寥文志教授、日本上智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山田幸三教授与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李文溥教授做主题发言。寥文志教授以“台湾中小型企业的人才育成策略”为题,主要从政府补助的教育训练经费、企业实施的训练激励措施与实施程序的正向影响等议题与大家交流了企业人才培养策略问题。山田幸三教授以“日本企业间的合作与长期交易”为题,分析企业间的合作机制,日本公司没有收到它能够提供的价值,从日本企业之间合作的纵向关系,配以多个案例发表了主题演讲。李文溥教授带来的是题为“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的演讲,李教授说,2008年下半年开始的我国经济衰退,其原因就短期和外部而言,固然是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萎缩,但是,国民收入支出结构的严重失衡,却是我国经济遭遇外需萎缩时增长迅速下滑的根本内因;我国目前的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是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产物。反危机的政策处方,不仅需要实行总量扩张的需求管理政策,而且应当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当前增长率下滑因扩张性政策得以缓解,结构调整与体制调整应当更多引起重视。

研讨会下半场,日本神户大学经营学研究生院黄麟教授、日本和歌山大学经济学院李东浩教授及台湾东海大学工业工程与经营咨询系刘仁杰教授做了主题发言。黄磷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中国企业商务系统及竞争力的研究成果,他以中国的家电电子及通讯行业的主要企业发展策略为例探讨了中国企业商务体系的特征及变化。李东浩教授则报告了他对于日本、美国和中国经营者报酬系统的比较研究成果;刘仁杰教授以台商企业和日资企业为例,带来了他对于中国服装企业技术革新的思考。

主题演讲结束后,与会嘉宾及现场观众对报告过程中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现场气氛热烈,高潮迭起。会议最后日本神户大学中国国际合作中心主任黄麟教授与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教授对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研讨会顺利落幕。

★研究咨询报告

研究咨询报告1《必须重视美国个人储蓄率回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报告负责人:卢盛荣、李文溥

摘要:近十年来,美国的经常项目收支逆差迅速上升,与美国家庭及个人消费不断扩张,储蓄率不断下降有着密切关系。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家庭及个人的储蓄率急剧回升,2008年8月,美国个人储蓄率从当月的0.8%开始回升,至2009年5月,美国的个人储蓄率已经上升到6.9%,上升了6.1个百分点,升幅更达762.5%。创1993年12月以来的美国个人储蓄率新高。储蓄率上升也即消费率下降。个人储蓄率上升,必然导致美国贸易逆差的缩小。它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值得密切关注。本课题组运用CQMM(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模拟了美国个人储蓄率回升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模拟的结果是:对比基础模型,如果美国的储蓄率上升并维持在6%或者上升到10%(占可支配收入的%),在目前的中美经济结构下,中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将下降0.4-0.8个百分点,2010年将下降0.6-1.0个百分点。为了抵消美国个人储蓄率上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在美国个人储蓄率上升到6%的情况下,我国投资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在2009年和2010年应分别增加5.5%和6.4%,如果上升到10%,我国投资和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则应在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加9.4%和10.9%。

研究咨询报告2《产业布局、创新、发展:海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政策思考》

报告负责人:李文溥

摘要:这是李文溥教授在2009年7月福建省社科季谈会上的发言。福建省副省长李川及福建省政府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本次座谈会,听取了黄速建(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副所长)、吴世农(厦门大学副校长、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及中心主任李文溥就国际金融危机下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

★主要论文、专著

(一)著作

著作之一名称:统计调查体系与调查方法问题研究类别:专著

出版单位: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6

字数(万):30万

作者(按署名顺序排列):曾五一(主编)、陈珍珍、黄炳艺等

摘要:本书是曾五一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的最终成果。全书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即报告的第一章。回顾了我国统计调查体系演变的历史,分析了目前我国统计调查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从第二章到第六章,是关于统计调查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第三部分从第七章到第十三章,对我国具体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开展研究。第四部分是对现代统计调查手段的应用研究。包括网络调查以及与计算机辅助调查系统相结合的电话调查等。

著作之二名称:统计学(第三版)类别:教材

出版单位: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07

字数(万):50

作者(按署名顺序排列):袁卫、庞皓、曾五一

摘要:本书是面向21世纪经济类和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全国统编教材的修订版。本书粗重统计思想的介绍和统计方法的实际应用,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经济管理中常用的基础统计知识。主要内容有:统计学基本概念、统计数据的描述、概率分布与抽样分布、参数估计、假设检验、访查分析与实验设计、相关与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统计指数、国民经济统计基础知识等。

(二)论文一览表

序号

作者

标题

刊物名称

刊号

发表时间

1

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课题组

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CN35-1019/C

2009.11

2

陈建宝、段景辉

A New Multitype Geyer Point Process Model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SBN 978-0-9806057-4-7

2009.7

3

徐斌、陈建宝

The Design of Pre-warning Index System of

Real Estate Market and Its Empirical Analysis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SBN 978-0-9806057-4-7

2009.7

4

张庆、陈建宝、邢文雅

A Simulation Study of Powers based on

Estimators of J, K and T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SBN 978-0-9806057-4-7

2009.7

5

邢文雅、张庆、陈建宝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mmary Statistics

F, G, and J based on Their Kaplan-Meyer Estimators

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ISBN 978-0-9806057-7-8

2009.7

6

郑振龙、吴颖玲

中国利率期限溢酬:后验信息法与先验信息法

金融研究

CN11-1268/F

2009.11

7

陈蓉、杨伟、郑振龙

韩元NDF市场发展的深层思考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财经问题研究

CN21-1096/F

2009.7

8

郑振龙

金融资产价格的信息含量:金融研究的新视角

经济学家

CN51-1312/F

2009.11

9

郑振龙、黄文彬

基于高阶矩的基金极小考核模型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CN35-1019/C

2009.7

10

陈贵富、Shigeyuki Hamori

Solution to the Dilemma of the Migrant

Labor Shortage and the Rural Labor Surplus inChina

China & World Economy

CN 11-4639/F

2009.7

11

陈贵富、Shigeyuki Hamori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Chinese Rural

Labour Migration Using a Multinomial Logit Model

Applied Econometrics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SSN1369-7412

2009.11

12

郑振龙、刘晓曙

马尔可夫状态转换加随机波动瞬时利率模型实证研究

数理统计与管理

CN 11-2242/O1

2009.11

13

黄薏舟、郑振龙

无模型隐含波动率及其所包含的信息:基于恒生指数期权的经验分析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CN 11-2267/N

2009.11

14

吴育辉、魏志华、吴世农

中国上市公司发行短期融资券的影响因素分析

金融研究

CN11-1268/F

2009.5

15

权小锋、吴世农

长期任职董事长离职的财富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经济管理

CN11-5206/G

2009.8

16

吴红军、吴世农

股权制衡、大股东掏空与企业价值

经济管理

CN11-5206/G

2009.3

17

陈国进、张贻军、王景

再售期权、通胀幻觉与中国股市泡沫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研究

CN11-1081/F

2009.5

18

陈国进、张贻军

异质信念、卖空限制与我国股市的暴跌现象研究

金融研究

CN11-1268/F

2009.4

19

陈国进、姚佳

家庭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美国SCF数据库的实证研究

金融与经济

CN 36-1005/F

2009.7

20

陈国进、陈创练

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的非对称性研究

统计与决策

cn42-1009/c

2009.13

21

姚佳、陈国进

公司治理、产品市场竞争和企业绩效的交互关系——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当代财经

CN36-1030/F

2009.8

22

王磊、陈国进

机构投资者动量交易与市场效率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CN 44-1343/F

2009.6

23

张馨

财政监督的变革是深化公共财政改革的基础性条件

财政监督

CN42-1706/F

2009.7

24

黄建忠、毛恩荣

金融危机与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沿海四大区域经济模式为例

国际贸易问题

CN 11-3645/F

2009.8

25

周燕、黄建忠

服务贸易、货物贸易和劳动生产率变动:理论和实证——基于李嘉图连续统模型的贸易差额分析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CN 11-1692/F

2009.7

26

蒙英华、黄建忠

服务贸易提供模式及其比较优势研究

亚太经济

CN 35-1014/F

2009.3

27

段景辉、陈建宝

我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分位数回归解析

经济学家

CN51-1312/F

2009.9

28

陈建宝、杜小敏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中国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实证分析

统计与信息论坛

ISSN 1007-3116

2009.7

29

曾五一

中国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统计与信息论坛

ISSN 1007-3116

2009.7

30

袁加军、曾五一

基于生活污染物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CN 14-1221/F

2009.1

31

曾五一

中国证券市场A、B、H股的动态相关关系研究

商业经济与管理

CN 33-1013/F

2009.7

32

杨灿

非人寿保险核算问题研究

统计研究

CN 11-1302/C

2009.9

33

喻海燕、朱孟楠

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研究:基于管理收益的思考

经济学家

CN51-1312/F

2009.1

34

朱孟楠、陈晞、张乔

香港:从人民币离岸债券市场到人民币离岸中心

上海金融

CN31-1160/F

2009.8

35

许晨阳、钱争鸣、李雍容、彭本荣

流域生态补偿的环境责任界定模型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CN 11-1912/N

2009.8

36

钱争鸣、易莹莹

中国教育收益率统计估计与分析——基于参数和半参数估计方法的比较

统计研究

CN 11-1302/C

2009.7

37

杨斌

论实现低通胀、促就业、保增长目标的最优财税政策

税务研究

CN 11-1011/F

2009.6

38

郑甘澍、邓力平

海峡西岸物流发展研究——对厦门港货物吸收战略的思考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CN 35-1248/C

2009.9

39

邓力平

对世界贸易组织下反倾销税制改革的几点认识

涉外税务

CN 44-1283/F

2009.7

40

余长林、王瑞芳

知识产权保护、东道国特征与外商直接投资:一个跨国的经验研究

世界经济研究

CN 31-1048/F

2009.10

41

曾五一

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区制转变模型及其实证分析

厦门大学学报

CN35-1019/C

2009.6

42

陈建宝、杜小敏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实证分析

统计与信息论坛

ISSN 1007-3116

2009.07

43

徐斌、陈建宝

A Study on Scale Appropriateness and

Prediction ofChina's

Treasury Bonds

ICMEIT’09(EI检索)

ISBN 978-0-982-24411-1

2009.10

44

段景辉、陈建宝

城乡家庭收入差异影响因素的分位数回归解析

经济学家

ISSN1003-5656

2009.09

45

陈建宝、段景辉

基于分位数回归技术的中国性别工资差异实证分析:1988~2005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ISSN1000-3894

2009.10

46

陈建宝,Aboobacker Jahufer

Detecting global influential observations

in Liu estimator

Sri Lankan Journal of Applied Statistics

ISSN1391-4987

2009.12

47

陈建宝、Aboobacker Jaufer

Assessment of Anomalous Observations in Liu

Estimator

Journal of Management

尚未收到样品

2009.12

48

陈建宝、王荆杰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Stability and

Time Variation of Betas in Shenzhen Stock Market

IFCSTA 2009(EI检索)

(IEEE CPS)尚未收到样品

2009.12

49

陈建宝,黄心韵

Asymmetric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to

Industries in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SBN 978-1-84626-072-8

2009.11

50

段景辉、陈建宝

Empirical Study on Impact of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to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200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ISBN 978-1-84626-072-8

2009.11

51

程婷婷、陈建宝

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弹性效应实证研究

数据分析

ISSN1819-2343

2009.12

52

邱崇明、张兰

货币契约与信贷契约——兼论货币中性与信贷非中性问题

生产力研究

CN 14-1145/F

2009.21

53

邱崇明、刘郁葱

货币国际化的决定因素:产业竞争力抑或金融竞争力

入选第六届中国金融学年会论文

/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