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09年第2期

(总第18期)

一、学术活动报告

1、2009年4月24日,黄建忠教授应邀参加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学院和国际经贸系主办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发展战略名家论坛”,在大会上做“金融危机对沿海四大区域经济影响的差异研究”主题发言。

2、2009年5月9日上午,中心组织召开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的开题报告会。厦门大学社科处陈武元副处长、张随刚老师,子课题负责人龚敏教授、邱崇明教授、陈建宝教授、靳涛教授、林致远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刘榆教授、卢盛荣、陈贵富助理教授等课题组全体成员出席了报告会。报告会由课题首席专家——经济学院副院长、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李文溥教授首先就课题的选题意义、已有成果、总体框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具体思路、课题经费分配等作了详细的说明和论证,并对研究进度作了初步安排。李教授强调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宗旨是研究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现实问题,要求各子课题负责人围绕项目研究主题,在深入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着力推出有分量、有深度、有价值的应用对策性研究成果,服务于党和政府科学决策;并与各子课题负责人落实了研究任务、课题首期成果结集出版事宜。与会专家学者对课题论证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补充和完善。最后,陈武元副处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求项目组认真组织力量高质量完成研究任务,并从课题管理的角度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

3、2009年6月5日-6月11日,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赴奥地利萨尔斯博格参加“2009年萨尔斯博格研讨班暨第12届Freeman研讨会”,在会上做了题为“China’s Growth Model in Regional Cooperation”.

4、6月6日下午,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后,台湾文化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教授、台湾义守大学讲座教授邱毅博士应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邀请,在图书馆南强报告厅做题为《台湾经济转型的经验启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演讲吸引了广大师生,讲座开始前半个小时,能容纳数百人的报告厅已经座无虚席,连走道都挤满了人,前来的观众仍然络绎不绝,为此,图书馆对讲座进行了现场直播,以满足无法入场听众的需要。在一个半小时的演讲中,邱毅先生介绍了台湾近六十年的经济转型过程:抑制恶性通胀,土地改革,逐步解除经济管制,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进口替代,出口替代,产业升级、发展对外投资等等。邱毅先生还结合自己所长,介绍了在台湾经济转型过程中的政治经济交互关系,分析了两岸和解、祖国和平统一对两岸尤其是台湾经济发展的巨大利益。他最后总结说,两岸需要经济合作,共抗金融海啸,构建ECFA符合两岸人民尤其是台湾人民的根本利益。演讲中,邱毅博士幽默机智,妙语频频,场内多次响起热烈的掌声。演讲结束后,邱毅博士和现场听众进行了互动问答。现场听众提问踊跃,他耐心细致地回答了众位同学的提问。李文溥教授代表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向邱毅教授赠送了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今年出版的厦门大宏观经济研究丛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向邱毅教授敬献了鲜花,讲座在鲜花与掌声中结束。

5、2009年6月9日,黄建忠教授主持的福建省社科重大课题《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进出口贸易结构优化与外贸可持续发展》在福州通过成果论证会。

6、2009年6月18日,黄建忠教授赴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做“金融危机演化与中国宏观经济走势”讲座。

7、2009年6月19—21日,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赴北京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香港经济导报社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09)”国际高峰论坛。李文溥教授做了题为《转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比保增长更艰巨》主题报告。

8、6月23日,福建省经贸委发展处处长唐亚非、副处长宋子福等一行四人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批示,专程来厦,在厦门市经济发展局陈志萍处长的陪同下,就福建省应对国际经济危机、《福建省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的制定等问题前来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征求李文溥教授的意见,我校校长助理叶世满、社科处副处长陈武元教授参加了座谈会。李文溥教授认为:在本轮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一是国际经济危机引发的中国外部需要萎缩,二是国内经济发展长期累积下了严重的结构失衡,其主要表现为国民收入支出结构的“两高一低”,因此,应对危机,不是简单的反周期问题,必须在实行短期保增长措施的同时,重视结构调整。危机过后,为恢复平衡计,美国贸易逆差可能会缩小,中国的出口空间将因此有所收缩,中国不可能再维持如此大的出口。中国现在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利于国民收入支出结构的调整,不利于在经济增长中获得应有的增长利益。在这一问题上,福建首当其冲,应引起高度重视,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海西建设若干意见的精神,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为建设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打好基础,福建省的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应从长期的结构调整着眼,关注危机过后的产业再造,而不应该仅仅针对危机引发的短期问题。在座谈中,李文溥教授就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等有关问题提出了多项具体建议,省经贸委的同志与李文溥教授就有关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

9、2009年6月27日,黄建忠教授在经济学院“创业板企业总裁研讨班”上做“金融危机与中国实体经济”专题报告。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转型期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中国的经验(项目负责人:王瑞芳,项目批准号:05JJD790025)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基于技术供给的视角》(王瑞芳、余长林,经济科学出版社,待出版)

内容摘要: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最关键的经济资源和生产要素,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最重要的象征。知识的公共物品性质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对于一国的技术创新、国际技术转移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否促进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直都是国际经济理论学界和国际政策谈判领域争论的焦点。作为WTO三大支柱之一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TRIPS)协定的实施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理论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TRIPS协定下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已成为能否克服技术困境、促进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中国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后发大国,研究TRIPS协定下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于制定合理可行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更好地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增长,无疑也具有重大实践意义。以往研究主要以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比较完善的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从发展中国家角度考察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甚少。本文基于发展中国家技术供给的视角,在内生增长理论和南北贸易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技术供给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并对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影响技术供给而作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到的基本结论是: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进口贸易和FDI的影响呈现显著的行业特征,其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模仿能力、市场规模等东道国经济特征的制约;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贸易和FDI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行业特征,其效应依赖于不同行业的模仿能力,而这一点以往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第二,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的特征,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显著的门限效应特征,其效应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上,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下,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的特征,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特征,其效应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上,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下,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这些研究结论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显著不同。本文的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启示。发展中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安排要围绕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战略性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在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经历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要因地制宜,因经济发展水平而异,因行业而异,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应具备明显的区域性、阶段性和行业性。技术水平较低的地区或产业,应实行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而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或产业,应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重大项目之二:中国宏观季度模型与宏观预测(项目负责人:陈抗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3)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筹备2009年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秋季预测发布会,以及《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9》宏观经济年度报告的写作。

重大项目之三:中国现行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效果评价与未来走向(项目负责人:张馨林致远,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4)

阶段性成果之二:《政府支出会挤出私人投资吗?——基于带金融加速器的RBC模型的考察》(程立夫,曾志雄,林致远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Bernanke, Gertler and Gilchrist(1999)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带金融加速器的实际经济周期(RBC)模型,用于考察政府支出扩张对于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结果表明,我国政府支出的扩张没有挤出私人投资。此外,在破产概率较低的市场中,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更为明显。这意味着,降低破产概率的政策举措,有助于提升财政政策的效果。

重大项目之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研究(项目负责人:龚 敏,项目批准号:06JJD790029)

阶段性成果之一:专著《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8年)——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李文溥主编、龚敏副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内容摘要: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为回顾篇,主要回顾2008年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执行情况。第二篇为研究与分析篇,主要包括:“扩大内需与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效应研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消费压抑、增长失衡与收入分配”,“财政政策:供给调节与经济波动”,“货币政策:地区间效应的双重非对称性”,等。第三篇为预测与政策模拟篇。

阶段性成果之二:《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效应研究》(龚敏、李文溥,已投稿)。

内容摘要:主要探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尤其是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对社会需求结构从而增长方式的影响。由于自1979年起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三十年来,中国的人口不仅增长率下降了,而且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逐渐下降。从供给角度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在就业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可为高增长提供可观的“人口红利”,这一点已经为研究所揭示。但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需求结构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章比较了中国、日本、韩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其总需求结构变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之间的关系。发现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对居民消费、储蓄的行为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一个国家的GDP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个发现同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外向型经济遭遇外部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时,旨在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难以有效调整需求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如果不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行为特征、支出意向的影响,效果也是不理想的。相对于总供需、经济结构而言,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更为缓慢一些,因此,无论是针对总量还是结构、增长方式的宏观经济政策,都不能不正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长期影响。

阶段性成果之三:《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李文溥、肖正根,已投稿)

内容摘要:主要考察靠投资驱动的我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问题。基于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动态跨期福利比较,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进行了经济增长动态效率问题的研究。研究表明,基于AMSZ准则,直至2006年为止,中国经济尚未处于投资大于资本回报的动态无效状态。然而,分地区研究的结论却揭示出另一个图景:比较东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投资都还没有大于其资本回报;但西部地区有过半省份的投资都是大于资本回报的,其中,又以西藏、青海、宁夏、新疆最为严重。这些地区都是我国目前经济最落后、市场经济发育水平最低、投资的非经济决定最多的地区。因此,不能不认为: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不平衡以及政府主导型经济是中国部分地区出现经济动态无效率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是体制非效率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长动态效率的下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经济动态无效率。这就部分证实了我们的一个猜想:造成我国经济粗放式增长模式的根本原因是体制转轨不彻底,政府主导下的投资非经济决定是导致经济动态无效率的根本性原因之一。只有进一步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充分发挥作用,才能逐步扭转经济增长方式、提高投资效率,实现长期稳定的持续增长。

重大项目之五: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协调研究:理论、证据与政策(项目负责人:黄建忠,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0)

阶段性成果之一:《服务贸易评论》(黄建忠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待出版)

内容摘要:本著作汇集了厦门大学经济学者近年来研究服务贸易问题的相关未发表论文,内容涉及服务贸易基本理论、服务业开放与竞争、服务贸易壁垒与自由化、服务贸易与国际投资等广泛的学术与政策研究领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论文集)。

重大项目之六: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异及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项目负责人:陈建宝,项目批准号:07JJD790145)

阶段性成果之一:《基于分位数分解方法的中国性别工资差异研究:1988~2005》,(陈建宝、段景辉,《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已录用)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数据库(CHNS)中的有关中国城市男性和女性工资抽样调查数据(1988~2005)考察了其分布特征;然后,运用分位数分解方法对中国性别工资差异进行了分解。目的在于发现影响男女工资差异的关键因素、大小以及影响因素对男女工资差异的贡献大小,并提出解决我国女性性别歧视的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二:《从缩小收入差距的视角看扩大内需》,(陈建宝、杜小敏、董海龙,《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Vol.24, No7)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发展长期靠投资增长以及出口领先的战略在目前的严峻形势下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扩大内需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阐述了制约我国内需不足的几个主要因素,利用描述性统计和非参数方法多维度的重点考察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其对扩大内需的重要影响。然后,利用分位数回归技术对我国城镇和农村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居民消费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居民收入差距的确是制约我国内需不足的重要因素,不同收入阶层其边际消费倾向大不相同,并估算出这种消费倾向的具体值。最后,从收入差距的视角给出了提高我国国内居民消费水平的一些政策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三:《我国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戴平生、《中国经济问题研究》,2009年3月)

内容摘要:基于数据包络分析和面板数据的Malmquist指数,本文计算1998~2006年省域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变动值;利用空间计量方法测算技术扩散程度和确定技术溢出的重要关联点,对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省域平均全要素生产率逐年增长,各省份全要素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根本原因;分解的内部因素中仅纯技术效率变动不具有显著的扩散性,表明管理技术较难模仿;平均工资水平、国有资产比重、外商投资比重、工业化程度、平均工业规模、资产劳动比和资本产出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影响。

阶段性成果之四:《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统计调查分析》(段景辉、陈建宝,《统计与信息论坛》,2009年第4期)

内容提要:在构建了衡量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指标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利用中国社会综合调查开放数据库(CGSS)中《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调查》(2005年)有关城市和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改进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满意度的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五:《基于家庭收入分布的全国基尼系数的演变及其城乡分解 》(陈建宝、段景辉,工作论文,已投稿)

内容提要:通过考察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中的有关城镇和农村家庭收入的分布特征,我们首次发现我国城乡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数服从由Pareto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构成的混合分布。已有文献通常利用分组数据计算基尼系数,本文则首次综合利用了全部抽样家庭的人均收入信息,运用分布函数法对我国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和全国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进一步对全国基尼系数进行城乡分解,得到了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对全国基尼系数的贡献大小,并进行了演变考察(1988年至2005年),从理论上看,这样的结果更准确。据此,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我国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一些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六:《基于家庭收入分布的地区基尼系数的测算及其城乡分解 》(陈建宝、段景辉,工作论文,已投稿)

内容提要:本文考察中国社会综合调查开放数据库(CGSS)中的《中国城乡居民生活综合调查》(2004年)的有关家庭收入抽样调查数据,首次发现我国各地区城乡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数服从由Pareto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构成的混合分布。与通常的利用分组数据计算基尼系数不同,本文综合了全部抽样家庭的人均收入信息,应用分布函数法对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和城乡混合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进一步对城乡混合基尼系数进行城乡分解,得到了城镇和农村内部收入差距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对混合基尼系数的贡献大小。最后,我们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我国各地区收入差异的一些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七:《基于家庭收入分布的地区基尼系数演变及城乡分解:1988~2005》(陈建宝、段景辉,工作论文)

内容提要:通过考察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CHNS)数据库中的有关城镇和农村家庭收入抽样调查数据(1988~2005),我们发现全国九个省份的城乡家庭人均收入的对数服从由Pareto分布、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构成的混合分布。与通常的利用分组数据计算基尼系数不同,本文综合了全部抽样家庭的人均收入信息,应用分布函数法完成了下面工作:(a)对我国九省的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和城乡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b)对我国东、中、西部的城镇基尼系数、农村基尼系数和城乡基尼系数进行了测算;(c)对各省和东、中、西部的基尼系数进行城乡分解,得到了城镇内部收入差距、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全省基尼系数的贡献大小。最后,论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各省和地区城乡家庭收入差异的一些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八:《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弹性效应实证研究》(程婷婷、陈建宝,工作论文)

内容提要:基于1978-2007年我国财政支出和居民消费的时序数据,采用一系列现代计量方法,对国家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弹性系数、路径、强度等进行了研究;基于2007年我国各地区相应的有关截面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建模,对我国各地区居民消费关于财政支出的现时弹性系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现今我国财政支出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具有显著的正面效应;但它们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同时,财政支出应更多地用于提高居民消费而非政府消费。

阶段性成果之九:《扩大内需的政策研究述评》(陈建宝、徐斌,工作论文)

内容提要:通过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是我国政府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新情况做出的战略选择,是关系到今后能否长期保持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针政策。因此,对这个问题做出深刻的研究和探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现实意义上都十分重要。为此,本文对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了评述。

重大项目之七:“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7JJD630226)

课题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转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比保增长更艰巨》(李文溥,2009年19-21日,中国北京,“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09)”国际高峰论坛)

内容摘要:导致我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两个,外部是外部需求的萎缩,另一方面是结构失衡。关于结构失衡很多人讲了很多,归纳为两高一低,实际就是高进出口、高投资和低消费。我的担心是这样持续的两高一低可能使再生产难以为继。两高一低的国民收入支出结构是源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所导致的。所以两高一低的根源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没有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重大项目之八: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4)

阶段性成果之一:《私人消费、通货膨胀与财政政策效应:基于MBC模型的研究》(卢盛荣、王燕武,工作论文,已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基于标识GHH-偏好(labeled

GHH-preferences)效用函数的货币经济周期模型,对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扩张性财政支出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具有“挤入”效应,这一积极影响既取决于政府支出产出弹性与政府支出在产出的份额之间的相对大小,又取决于政府支出多大程度上是由扭曲性税收来融资的、或者多大程度是债务来融资的。同时,货币政策取向与财政政策效应是紧密相关的。特别地,一个消极的货币政策可能扭转结果,因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相互协调对于均衡的稳定与惟一性具有决定性作用。

重大项目之九: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邱崇明,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6)

阶段性成果之一:《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变动性》(卢盛荣、殷犁,已投稿)

内容摘要:货币政策效果可能由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变动性。本文采用滚动VAR方法对货币供给冲击对东、中、西部地区产出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货币冲击对各地区产出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变动性。货币冲击对各地区产出的中短期影响差异变动较大,东部地区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而中西部地区则呈现出逐渐上升趋势;稍长期影响差异逐渐缩小,三个地区呈现出共同的下降趋势。同时,货币冲击对各地区产出的影响呈现出类似的周期性波动性,这种波动性似乎与各地区经济周期存在一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