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09年第3期
(总第19期)
一、学术活动报告
1、2009年7月1日-3日,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委托,由中心承办的2009第一期管理科学部应急科学研究专款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与就业影响及对策研究”中期检查报告会在我校召开。会议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韩智勇研究员主持,我校副校长吴世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副主任张维先后致开幕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学部三处处长杨列勋,项目专家组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中国社科院数量所所长汪同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所长王亚平研究员,我校副校长吴世农、社科处副处长陈武元、科技处副处长赖日泉以及各课题组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出席了会议。本期应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资助了8个项目。会上,各项目负责人汇报了课题研究进展及中期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答辩。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作为项目负责人汇报了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内需的政策组合效应评估”专题的研究任务进展情况及中期研究成果,受到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会后,与会专家进行了评议、对各项目组的中期研究进展及成果进行了评分、投票,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为得分最高的两个课题组之一。张维副主任做了总结讲话。
2、2009年7月1日-4日,中心刘榆教授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参加The Eleventh NBER-CCER Conference Activities
Participant Confirmation。
3、2009年7月,中心曾五一教授再次应教育部邀请担任国家精品课程师资培训项目《统计学》的主讲教授。本次高级研修班采用面授的方式在河北承德举行,全国各高校近40位教师参加了本次培训。曾五一教授介绍了我国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统计学课程的基本内容、统计学的基本思想,厦门大学《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建设经验以及有关的网络资源和由厦门大学牵头完成的优秀教学成果——《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还就部分章节作了示范教学和现场答疑。曾五一教授的报告得到了学员的普遍好评和欢迎。
4、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近日揭晓,中心曾五一教授牵头完成的《经济管理类统计学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获本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本项成果的主要完成者还有天津财经大学肖红叶教授、西南财经大学庞皓教授和我校经济学院的朱建平教授。这是福建省本届获得的唯一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也是迄今为止我国统计学界获得的最高级别的教学成果奖。又讯,曾五一教授授受教育部的邀请,9月9日赴京参加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并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曾五一教授是福建省唯一获得第六届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的第一完成者
5、2009年7月26日-8月1日,以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为代表的厦门大学课题组前往江西赣州市就《加快赣州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深化赣州与厦门等市区域合作的研究分析报告》进行调研,期间与赣州市人民政府签订了《课题委托研究协议书》。
6、2009年7月27日-8月3日,以副主任龚敏教授为领队的漳浦课题组、以副主任林致远教授为领队的晋江莆田课题组,分别前往漳浦、晋江、莆田深入调研,此活动得到了福建省社科联,漳浦、晋江、莆田等相关政府部门大力支持。课题组以调研材料为素材,形成相关研究报告,提交相关部门,供相关决策使用。
7、2009年8月16日-22日,国际统计学会(ISI)第57届大会在南非海滨城市Durban(德班)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统计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南非总统祖玛(Jacob Zuma)率政府高级官员出席了大会开幕式。祖玛总统在开幕式上以“统计应面对金融危机挑战,解决现实问题”为主旨做了长篇精彩演讲。来自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00多名统计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代表们围绕着统计学术前沿的近200个专题进行了广泛而又热烈的探讨。中心杨灿教授应邀参加了此次大会。其论文《经济指数序列及其应用问题研究》经会议组织者严格筛选并被采纳,参加了会议的专题学术交流和讨论,并获得同行专家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与好评。
8、2009年8月26日,应赣州市人民政府邀请,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前往赣州对赣州市县级以上干部进行新知识培训,赣州市四套班子领导及近700名县级领导参加了此次培训。
9、2009年9月1日,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漳浦县委与中心签订《共同建设福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调研基地协议书》,合同期限三年。此次调研基地建设的目标:对漳浦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进行全程跟踪研究,为漳浦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决策咨询报务,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具有启示性的经验,并通过努力把基地建设成为理论联系实际,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具有示范性价值的成功模式。
10、2009年9月5日,应福建省科技厅的邀请,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前往福州参加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议书专家论证会,科技部高新司、福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福建省信息化局、福建省委政研室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了论证书。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转型期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中国的经验(项目负责人:王瑞芳,项目批准号:05JJD790025)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项目最终报告已经完成,即将上报有关部门申请结题等。
重大项目之二:中国宏观季度模型与宏观预测(项目负责人:陈抗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3)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筹备《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09》宏观经济年度报告的写作。
附段性成果之一:《2009-2010年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3期》)
内容摘要:厦门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课题组于2009年2月28日在北京进行了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第六次预测发布。预测报告利用最新发表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估计模型,对2009年至2010年八个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进行预测,模拟了不同财政扩张支出的增长及结构效应,并依据预测及政策模拟结果,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格局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重大项目之三:中国现行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效果评价与未来走向(项目负责人:张馨林致远,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4)
阶段性成果之一:《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内需,建立经济增长新增长级研究》(龚丽贞、林致远,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城市化作为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载体,必将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福建省的城市化虽然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但是与工业化相比,其城市化仍然是相对落后而有待加速的。未来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尽可能扫除加速城市化进程的障碍,包括针对不同城市、不同环境、不同位置发展与之相适宜的第三产业,让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形成良性互动;还包括城市化过程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方式转变,及其相应的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调整布局;同时,对于城市化的对象,即原来的农村居民,包括失地农民和农民工,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包括经济层面的支持如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政策层面的支持如对于农民工加入城市户籍等的支持,以及社会层面的支持如原有城市居民以公平平等的心态对待新迁入城市的居民等。
重大项目之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研究(项目负责人:龚 敏,项目批准号:06JJD790029)
阶段性成果之一:《人口结构变化的经济结构与增长效应研究》(龚敏、李文溥,会议论文)
内容摘要:主要探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尤其是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上升对社会需求结构从而增长方式的影响。由于自1979年起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三十年来,中国的人口不仅增长率下降了,而且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也逐渐下降。从供给角度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在就业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可为高增长提供可观的“人口红利”,这一点已经为研究所揭示。但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需求结构的影响,仍然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章比较了中国、日本、韩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与其总需求结构变动、经济增长方式转换之间的关系。发现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对居民消费、储蓄的行为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一个国家的GDP支出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个发现同时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外向型经济遭遇外部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时,旨在扩大内需的财政、货币政策难以有效调整需求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政策,如果不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居民行为特征、支出意向的影响,效果也是不理想的。相对于总供需、经济结构而言,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更为缓慢一些,因此,无论是针对总量还是结构、增长方式的宏观经济政策,都不能不正视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长期影响。
重大项目之五: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协调研究:理论、证据与政策(项目负责人:黄建忠,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0)
阶段性成果之一:《服务贸易评论》(黄建忠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已接受)
内容摘要:本著作汇集了厦门大学经济学者近年来研究服务贸易问题的相关未发表论文,内容涉及服务贸易基本理论、服务业开放与竞争、服务贸易壁垒与自由化、服务贸易与国际投资等广泛的学术与政策研究领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著作(论文集)。
重大项目之六: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异及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项目负责人:陈建宝,项目批准号:07JJD790145)
阶段性成果之一:《A New Multitype Geyer Point Process Model》(陈建宝、段景辉,《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ISBN 978-0-9806057-4-7),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2009,pp. 776-780, EI检索)
内容提要:For univariate point patterns, there are many available
models. However, for multivariate point patterns, the available models are few.
In this paper, a new Gibbs point process model, which is called multitype Geyer
point process model, is developed.
阶段性成果之二:《The Design of Pre-warning Index System of Real
Estate Market and Its Empirical Analysis》(徐斌、陈建宝,《Recent
Advance in Statistics Application and Related Areas》,
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ISBN
978-0-9806057-4-7),2009,ISTP检索)
内容提要:In recent years, owing to the growth rate of investment
in real estate is too large, and the rise in prices is excessively rapid, the
real estate market has appeared different degrees of “excessive heat” phenomena
and structural problems in some areas of China, which indicates a severe market
risk. Therefore, establishing the pre-warning index system of real estate
market becomes an important problem. In this paper, we designed a pre-warning index
system of the real estate market inChinaand gave an empirical analysis by studying the case of real estate inNanchang.
阶段性成果之三:《A Simulation Study of Powers based on
Estimators of J, K and T》(张庆、陈建宝、邢文雅,《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ISBN 978-0-9806057-4-7),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2009,pp. 1058-1062, EI检索)
内容提要: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owers based on estimators
of J, K and T under alternative hypotheses Matérn II point process, Matérn
cluster process and cells point process against a null hypothesis Poisson point
process in small and large sample cases respectively. 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flect that T has some advantages over J and K according to its testing power
in all cases considered in the paper. Function T is particular sensitive to be
used in detecting cluster point patterns. However, the performances of both
summary statistics J and K are different under different testing statistics and
sample sizes.
阶段性成果之四:《A Comparative Study of Summary Statistics F, G,
and J based on Their Kaplan-Meyer Estimators》(邢文雅、张庆、陈建宝,《Quantitative Analysis Technology and Relate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ISBN 978-0-9806057-4-7),Aussino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 Sydney,2009,pp. 1211-1215, EI检索)
内容提要:This paper compares the powers of Kaplan-Meier
estimators of summary statistics F, G, and J under alternative hypothesis Matérn
II point pattern, simple sequential inhibition point pattern, Matérn cluster point
pattern and Poisson cluster point pattern against null hypothesis Poisson point
pattern. The results shows that F and G are much better than J for testing
regular point patterns and J is much better than F and G for testing cluster
point patterns. F, G and J are more robust for testing cluster point patterns
in both small and large sample datasets than those for testing regular point
patterns under the same circumstances. The results based on K-M estimates of F,
G and J under alternative regular point patterns is more sensitive to changing
parameters than that under alternative cluster point patterns.
重大项目之七:“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7JJD630226)
课题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转变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比保增长更艰巨》(李文溥,工作论文,已投稿)
内容摘要:导致我国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是两个,外部是外部需求的萎缩,另一方面是结构失衡。关于结构失衡很多人讲了很多,归纳为两高一低,实际就是高进出口、高投资和低消费。我的担心是这样持续的两高一低可能使再生产难以为继。两高一低的国民收入支出结构是源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所导致的。所以两高一低的根源是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没有转变粗放型增长方式。
重大项目之八: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4)
课题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教育对技术扩散与地区经济影响——微观经济视角》(刘榆,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在增长核算回归框架下,通过技术扩散方程的设定,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等级教育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不同影响。实证分析发现,劳动要素是地区经济差异的关键因素且劳动力的教育水平确实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而实物资本积累只是取到增加就业岗位的辅助作用。更进一步,初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是在最终产品生产上,而中等和高等教育主要是通过技术的模仿和技术创新来促进经济增长
重大项目之九: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邱崇明,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6)
阶段性成果之一:《我国信贷资金分布与宏观经济波动关系的实证研究》(潘再见,《财贸研究》2009年3期)
内容摘要:银行信贷将为经济短期内实现反转提供有力的支撑,但是,信贷资金的各个部分对宏观经济有不同的效应。本文运用带通滤波分离循环要素,对信贷及其组成部分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进行计量检验,得到的结论是:信贷资金的分布与经济增长率的周期性波动存在明显的内在联系;而且,中长期贷款和建筑贷款的周期性波动提前于经济增长,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的周期性波动与经济增长率相对一致。因此,宏观调控部门应积极引导信贷资金流向效应明显的领域。
阶段性成果之二:《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基于银行体制视角》(刘郁葱,已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现有银行体制特征对货币政策传导和经济效应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推断区别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国有产权制度和集中性银行体制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因素。随后应用2001M1~2006M11样本数据,采用VAR和IRF方法证实了这种理论预期。本文认为短期内政府可通过财政政策的应用降低这种区域效应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应加快推进金融制度改革,以消除地区间金融体制的差异。
阶段性成果之三:《我国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分析——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王东明,已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我国30省市2004-2009年的季度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EGLS(截面加权广义最小二乘法)结合PCSE(面板校正标准误差)方法分析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我国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统计上显著,具有正的财富效应,但其影响依然弱。在将30省份按收入水平高低划分为3个组后,我们发现高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组财富效应统计显著,影响系数高于全国整体水平,而低收入组统计上不显著,表明我国收入相对较高的地区,财富效应相对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