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21年第1期

(总第65期)



一、学术活动报告

2021年3月26日下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杨光应邀到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MR),为学院师生带来了题为“去产能政策、技术升级与我国工业化之路——基于工信部去产能目标的分析”的讲座。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龚敏教授主持讲座,并为杨光颁发了CMR Seminar讲座(总第224讲)纪念牌。

去产能政策贯穿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全过程。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朱镕基总理启动的国有企业改革中就包含了纺织行业“压锭”去产能的政策。2015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第一个就是去“产能”。在这一现实背景下,杨光副教授试图从微观层面研究去产能政策对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作用。具体而言,除了维持宏观经济的供需平衡以外,去产能政策对我国微观工业企业产生了什么影响?去产能政策是否抑制了工业生产规模?去产能政策能否帮助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并改进企业的生产率?去产能政策能否有效促进工业企业采用清洁技术?等等。

通过把2009-2014年期间实施了去产能的微观企业数据与2008-2013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库进行匹配,并展开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证研究后,杨光教授首先指出:我国僵尸企业去产能后TFP有明显提高。这表明在去产能政策的指导下,企业可能主动淘汰落后生产线,通过增加借贷或改进技术路线或引进新的先进生产线,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其次,去产能政策并没有导致我国工业企业的产能大幅降低,其原因在于,企业通过“产能置换”更大程度地扩大了新产品的供给。最后,实证研究表明,去产能政策有效地促使企业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

总体而言,杨光副教授认为,我国2009-2014年期间实施的去产能政策有效地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在整场讲座中,亚南院、经济学院以及宏观中心的师生们与杨光副教授展开了亲切的交流与热烈的讨论,现场气氛十分融洽。杨光副教授就去产能政策是否会减少僵尸企业的数量和去产能政策后企业的长期表现等问题,耐心回答了老师和同学的提问。

宏观中心龚敏教授、刘榆教授、卢盛荣教授、陈贵富教授、余长林教授、王燕武副教授、冯翔宇助理教授等出席了本次讲座。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项目负责人:彭水军,项目批准号:12JJD790027)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本季度暂无阶段性成果。



重大项目之二:集聚经济下的中国地方政府财税行为研究(项目负责人:陈建宝,项目批准号:15JJD790029)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Uniformity of spectral self-affine measures》(Qirong Deng, Jianbao Chen*,《Advances in Mathematics》2021年第380期)

内容摘要:For an arbitrary self-affine measure defined by a self-affine iterated function system and a family of probability weights, it is proven in this article that, if a self-affine measure is a spectral measure, then the probability weights must be equal and measure non-overlap holds in a weaker sense. In particular, all spectral integral self-affine measures satisfy the OSC.

阶段性成果之二:《How to achieve a low-carbon transition in the heavy industry? A nonlinear perspective》(Bin Xu, Jianbao Chen*,《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21年第140期)

内容摘要:The heavy industry is the main source of CO2 emissions. Examin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heavy industry’s CO2 emissions is essential for this industry to achieve a low-carbon transition.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often assume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2 emissions is linear. In fact, most economic phenomena are characterized by fluctuation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business cycles. This often leads to more likely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economic variables. This paper uses nonparametric additive regression model to investigate CO2 emissions from China’s heavy industry. The empirical findings show that economic growth, urbanization, and energy efficiency exert a “first promotion, then restriction” inverted “U-shaped” nonlinear effect on CO2 emissions. To complicate matters further, 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export dependence have an “N-shaped” nonlinear effect on CO2 emissions. Therefore, in the early stage, the government should actively optimiz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he real estate industry, and expand R&D investment. In the long run, the government should subsidize the heavy industry to expand clea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rovide tax incentives to support the export of high-tech industrial products.

阶段性成果之三:《Estimation of partially linear single-index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Suli Cheng, Jianbao Chen*,《Statistical Papers》2021年第62期)

内容摘要:In this paper, we first present partially linear single-index spatial autoregressive model and propose its profile maximum likelihood estimators (PMLE). Subsequently, consistency and asymptotic normality of the estimators for parameters and unknown link function are derived under some regular conditions. Thirdly,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a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performances of these estimators in finite sample cases. Finally, the proposed method is illustrated with the real data set of Boston Housing Price.

阶段性成果之四:《GMM estimation of a partially linear additive spatial error model》(Jianbao Chen,Suli Cheng*,《Mathematics》2021年第622期)

内容摘要:This article presents a partially linear additive spatial error model (PLASEM) specification and its corresponding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 It also derives consistency and asymptotic normality of estimators for the case with a single nonparametric term and an arbitrary number of nonparametric additive terms under some regular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finite sample performance for our estimates is assessed by Monte Carlo simulations. Lastly, the proposed method is illustrated by analyzing Boston housing data.

阶段性成果之五:《固定效应部分线性单指数面板模型的惩罚二次推断估计》(陈建宝,丁飞鹏*,《应用数学学报》2021年第1期)

内容摘要:单指标面板模型已广泛应用于各学科领域的研究中, 其估计方法较为丰富, 然而鲜有估计方法将个体内的相关性考虑在内. 基于此, 本文研究了一类个体内存在相关性的固定效应部分线性单指标面板模型, 采用惩罚二次推断函数法和 LSDV 法相结合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 证明了所得估计量的一致性和渐近正态性. Monte Carlo 模拟结果显示其具有优良的有限样本表现, 并将该估计技术应用于实际数据分析中。



重大项目之三:矫正要素配置扭曲与促进经济有效增长(项目负责人:柏培文,项目批准号:16JJD790031)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如何影响了教育、消费的公平》(柏培文、焦音学)

内容摘要:我国经济正面临向人力资本驱动模式转化,必须直视教育差距和消费差距问题,而劳动收入份额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收入差距对二者产生影响。研究发现:(1)劳动收入份额通过收入差距对城镇、农村教育差距产生正向中介影响,且部分传导路径受资本深化负向调节效应影响;对城镇消费差距存在负向中介影响,对农村消费差距存在部分直接影响和负向中介影响,且整个传导路径均受资本深化正向调节效应影响。(2)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恶化城镇、农村消费公平的原因可能在于两者在资本获取上的差异,而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可能扩大城镇、农村教育差距的原因源于公立教育体系、劳资分配与教育市场变动和个体意愿转变差异。资本深化则因教育和消费的性质和行为差异而对二者公平性分别具有有利和不利影响。(3)劳动收入份额对城镇教育差距、消费差距的直接影响将随收入差距扩大逐渐为其替代,呈现阶段性特征。未来随着经济改革深入,我国需要在完善劳资分配制度、教育体系建设和供需两侧改革等方面促进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协同并进。



重大项目之四: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的再拓展(项目负责人:龚敏,项目批准号:17JJD790014)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本季度暂无阶段性成果。



重大项目之五: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与促进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研究(项目负责人:林致远,项目批准号:18JJD790007)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精准有效施策 迈好“十四五”开局第一步》(林致远,《经济参考报》2021年3月5日第1版)

内容摘要:2020年,有效的疫情防控举措下,宏观调控部门通过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减免增值税,以及货币政策跨周期调节等为代表的短期政策组合,成功地让中国工业和服务业供给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恢复至正常水平。在需求侧,疫情缓解后房企较强的赶工需求、“三道红线”出台后房企加强项目建设,以及居民较高的地产购置热情,有力地支撑房地产投资;而二季度起海外扩散所带来供需缺口和产能转移,中国出口获得出人意料的强劲增长。2020年的中国经济步入“投资+出口”双重拉动的暂时性需求恢复过程。在经济强劲复苏、资产价格高企的背景下,居民收入增速将逐步回归疫情前的水平,居民商品和服务消费有望重回过去数年的正常趋势。而在商品消费和海外依然较大的商品供需缺口的拉动下,制造业投资有望实现高速增长。这意味着2021年的中国经济有望走向“消费+制造业投资”双重拉动的新格局。




重大项目之六:中国经济长期增长潜力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卢盛荣,项目批准号:18JJD790008)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及提升途径——基于产业视角的研究》(田友春、卢盛荣(通讯作者)、李文溥,《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2期)。

内容摘要:本文在重构投入产出数据基础上,考察中国TFP增速变化及提升途径。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由资本积累和TFP增长共同驱动,TFP增长动力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之间进行着转换,TFP增长的行业来源更趋多元化和合理化。但需要进一步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扭转长期以来阻碍TFP增长的不利局面;需要推进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提升技术效率增长速度;需要构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生产性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技术进步增长速度。



重大项目之七:中国跨入高收入经济体的增长动力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文溥,项目批准号:19JJD790009)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及提升途径——基于产业视角》(田友春、卢盛荣、李文溥,《经济学季刊》2021年第2期)

内容摘要:本文在重构投入产出数据基础上,考察中国TFP增速变化及提升途径。研究发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由资本积累和TFP增长共同驱动,TFP增长动力在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之间进行着转换,TFP增长的行业来源更趋多元化和合理化。但需要进一步转移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扭转其长期以来阻碍TFP增长的不利局面;需要推进垄断性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提升技术效率增长速度;需要构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生产性部门之间的协同创新体系,提升技术进步增长速度。

阶段性成果之二:《经济服务化、人力资本积累与高质量增长》(王燕武、李文溥、郑建清,《东南学术》2021年第2期)

内容摘要经济服务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结构演变的主导趋势。从生产层面,这种变化体现为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稳步提升;从消费层面,则表现为居民科教文卫等有助于增进人力资本的现代服务品支出加速增长。因此,理论上,经济服务化可以提升人力资本增进型消费,加快人力资本积累,进而带动经济增长。然而,受制于人力资本部门的低效率,当前中国人力资本增进型消费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较弱,不足以抵消劳动力减少造成的负向冲击。经济服务化是由中国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之后,居民需求结构发生升级转换所决定的,其趋势不可逆转。决策部门应顺应居民消费结构转换的大趋势,全面深化改革,提高现代服务品供给效率,改善人力资本部门效率,形成增长新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