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上午9点,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秦朵教授应邀来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MR),在经济楼A201室与中心老师进行了一场长达三小时的座谈会。
秦朵教授,现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经济系教授,牛津大学纳菲尔德经济学博士,曾任亚洲开发银行经济研究部经济专家、美国道富银行高级数量分析专家,Oxford Finance Group 和 Oxford Economic Forecasting的经济顾问和专家。她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兴市场的宏观、计量经济学发展、实证金融学以及国际经济学等。已在国内外经济学杂志包括《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Econometirc Theory》和《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发表论文多篇;在已出版的数本专著中,与Hendry教授合著的《动态经济计量学》影响广泛;并荣获2014年度孙冶方金融创新奖。
座谈会的内容分两部分:一是关于宏观计量模型构建的问题。秦朵教授任职亚开行期间,从事对亚洲开发银行主要借款国的宏观计量模型的研究,成功研发了“菲律宾模型”和“中国模型”。2018年10月秦朵教授接受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邀请出席了在伦敦大学举办的第二十五次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发布会。她在了解了中心CQMM团队在过去十多年里克服困难、致力于研发CQMM模型并连续多年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的工作后,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了高度赞赏和肯定。接下来,她与中心模型研发团队毫无保留、开诚布公地介绍了自己构建菲律宾和中国宏观计量模型所取得的诸多实战经验,并深入讨论了模型构建中可能存在各种问题。秦朵教授建议中心团队应重视对数据序列本身变化趋势及季节性特征的分析,构建模型时应充分考虑遗失变量的可能性从而调整模型设定,加强模型中短期冲击与长期均衡关系的平衡等诸多具有高度价值和建设性的建议。
接下来,秦朵教授介绍了一篇近期她与合作者完成的题为“经济开放与货币需求:国际金融风险及持币成本的测度”的论文。论文中提出了一种开创性地研究方法,该方法可将高频微观金融数据组合生成一个可用于解释宏观变量的综合指标。该成果证明了虽然中国的货币需求的主导因素来自国内经济实体,且中国一直执行着持续稳健的金融政策,然而国际金融风险对于中国的M1需求有着显著的、有规律的前导效应。这项研究为开放经济下利用模型检测国际金融市场如何影响宏观经济开辟了一条新路。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刘一萌老师也受邀参加了座谈会。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代表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欢迎两位学者的到来。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余长林教授、王燕武副教授、李静助理教授。在座老师纷纷就自己的疑问向秦朵教授提问,秦朵教授逐一地进行了详细地探讨,各位老师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宏观中心 贺俊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