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中心李文溥、龚敏等的专著《论要素比价、劳动报酬与居民消费》荣获一等奖,黄燕萍、刘榆、吴一群、李文溥的论文《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分级教育的效应》荣获三等奖。
《论要素比价、劳动报酬与居民消费》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扩大国内需求的宏观经济政策研究》(08&ZD034)的最终研究成果。本书从近20年来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国民收入支出结构失衡出发,从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入手,探讨劳动报酬占比下降、居民消费不振的体制性原因。研究认为,产生国民收入分配从而支出结构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没有随着人均GDP的提高而适时转型。其所以如此,是由于对GDP及财政收入最大化的追求,导致了行政干预要素市场,导致要素比价扭曲,人为地提高了资本报酬率,导致了资本过度深化,压低了劳动报酬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这一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尽管这一经济发展方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是,当中国成功地跨越低收入陷阱,进入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向发达经济体过渡时,必须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本书研究基础上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咨询报告被中央及省市有关部门接受,有些已经转化为政策实践,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基于知识的外溢性原理,《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基于分级教育的效应》放松了传统理论不同层级的人力资本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假设。在此基础上,通过生产函数、技术创新与模仿方程的设定,导出了具有经济理论基础的计量回归模型,然后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层级教育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回归结果证实: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都能促进经济增长,但二者的作用方式不同,其中初级教育作为生产要素直接促进最终产出,高级教育则通过加快技术创新与模仿的速度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在现阶段的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我国初级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高级教育;高级教育对中西部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最后,该文对我国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