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29日,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前景圆桌讨论会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题报告会”在厦门大学召开。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范从来教授、浙江工业大学高级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昆亭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谢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张平教授、刘霞辉教授、袁富华教授、陈昌兵教授、张自然教授等一行,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靳涛教授、副所长柏培文教授以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师生5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为期1.5天的会议,除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汇报和开题研讨外,与会专家学者还进行了8场特邀报告,围绕以“需求结构转换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题从居民消费、经济增长、结构转型等方面介绍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展开了热烈研讨。
4月28日上午,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的主持下,本次会议如期开幕。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进行简短致辞后,课题组成员王燕武副教授、袁富华教授、龚敏教授、林致远教授先后以“需求结构转换背景下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增长(效率改进)非连续、累积与调整”、“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增长问题”和“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为题,汇报了课题设计、思路论证以及前期研究成果等内容。随后的圆桌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围绕“需求结构转换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题,畅所欲言,针对项目当前架构中尚存的改进空间与未来进一步研究潜在的突破方向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28日下午的特邀报告会上,范从来教授、陈昆亭教授、张平教授和刘霞辉教授先后作了报告。在对分层价格指数进行了细致的设计与编制后,范从来教授分析了城乡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特征,并据此提出差异化的扶贫政策;而基于对江苏和其他代表性省份的比较研究,他提出在“创新驱动”的新增长阶段,中国经济如何通过优化的融资机制“驱动创新”。陈昆亭教授则介绍了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内解释两类不同经济增长现象的“一致增长理论”,通过内生化经济结构,“一致增长理论”下的经济模型呈现阶段性的发展特征,而在工业化阶段之后,劳动素质的提高以及知识技术创新增长将相继成为主要的可持续增长动力源。张平教授指出,在以第三产业为主依靠创新与消费拉动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其消费可能存在一种动态补偿效应,即当前的消费可能在未来以某种方式促进人力资本的增加,从而使得需求侧的增加引致供给侧的增加并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刘霞辉教授简要分析了中国结构性问题的典型来源,进而讨论了结构性变革的主导因素,最后指出了解决中国结构性问题的潜在方案。
4月29日上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卢盛荣教授以及陈昌兵教授、柏培文教授、谢攀副研究员分别汇报了新近的研究成果。结合当前互联网消费蓬勃发展的背景,卢盛荣教授针对交通基础设施能否通过促进互联网购物带动居民消费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分析并得出了积极的结论。陈昌兵教授则基于一个具有通用商品和知识商品异质性的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新要素供应理论。柏培文教授研究了我国货币供应与产出和就业增长的关系,发现货币供应仅在一定条件下增进产出并扩大就业,实证研究则进一步指出我国货币供应对产出和就业增长确有促进用,但存在具体行业差别。谢攀副研究员基于上市公司数据测算了13个门类产业因要素价格扭曲而导致的资源误置状况,发现地方保护对二三产之间以及三产内部的要素配置效率都具有明显的负向效应。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需求结构转换背景下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的开题会议,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此次会议打破了以往“报告会”形式化的“旧常态”,藉由“圆桌讨论会”这一形式,不拘一格地畅所欲言,激发了与会学者的热烈讨论和思想碰撞,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许多切实有益的启发,为课题的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