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至20日,台湾著名学者、“中研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及经济系兼任教授瞿宛文应邀造访我校,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MR)展开为期3天的访问,期间应邀在中心Seminar Series先后开设了两场专题讲座。
4月18日下午,瞿宛文教授以“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政策模式:多层级模型”为题,通过对比分析以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等后进国家和地区其产业政策的实施经验,提出中国产业政策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主持讨论会。
瞿宛文教授一开场便指出有效的产业政策需要政府进到企业的内部并有效地传达信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两层级模式正是因为其能让政府直接面对企业与产业,规范资本,从而减少了信息的博弈使得其产业政策在当时大获成功并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然而与此不同的是,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一种多层级模式的产业政策,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因利益目标不同而导致的博弈行为使得信息的传达以及沟通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她以钢铁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为案例,指出多层级模式的产业政策,很容易导致价格竞争激烈,过剩产能不能被顺利淘汰等问题。
另一方面,瞿宛文教授指出,尽管多层级模式的产业政策可能存在诸多的弊端,但它却具有一种事后的信息传达机制,即在某些情况下地方政府成功的产业培育实验,会迫使中央政府修改其产业政策。她以奇瑞汽车的发展为案例,指出在地方政府的庇护下奇瑞汽车在一些低端产品市场占据了较大的份额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事实自下而上地迫使得中央政府开始改变其汽车产业政策。紧接着,瞿宛文教授指出中国未来的产业政策有可能会在某些产业转向两层级的模式,如未来产业升级中进入门坎高,地方政府难介入的高科技产业如高铁、电力、新能源汽车等产业,中央政府直接面对产业的两层级产业政策模式将可能成为一种成功的政策。
最后瞿宛文教授指出,产业政策成功模式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关键在于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地进行产业政策的调整,需要通过在对产业政策的比较研究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经验,因时、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指导政策。
在4月19日下午的演讲中,瞿宛文教授以“做研究要问什么样的问题”为题,指出,学术市场上其“产品”的评价标准应不同于商品市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持李文溥教授主持此次演讲。
瞿宛文教授表示,如果后进国家的学术产品追随西方先进国的学术评价体系,例如学术绩效以及个人绩效以国际A+期刊为指标,而非以研究成果对后进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为指标,那么,后进国的经济研究就可能囿于形式,在研究问题的选择上忽略后进国实际经济存在的问题,盲目追随先进国存在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过于重视数学模型化、计量化、形式化,从而导致研究方法与形式规范不仅成为了竞赛的规则,更成为了目的本身。
瞿宛文教授随后指出作为后进国的学者应当进行反省,我们应当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知识及其方法论的前提下学会应用这些知识与方法解决后进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她特别指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与其相对应的先进国的经济发展时期与经济制度上,所以我们应该是将学习来的理论予以修改,来适应、来解释我们自身的经验。我们应当以对自身社会的理解是否有所精进,是否能依此改善社会,或者藉此生产出的知识能否对全球相关知识整体做出贡献为己任,承担其学者应有的责任。
此次瞿宛文教授来校讲学也是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献礼厦门大学95华诞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不仅吸引了经济学院众多师生的热情参与,同时还吸引了校内其他学院的不少师生参加。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