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宏观中心SEMINAR探讨大国财政之谜

4月5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CMR) Seminar Series 2016年第四讲在经济楼A501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学术期刊创新工程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财经系主任杨志勇以“大国财政之谜:理解中国财政”为题,从理解中国财政、大国财政演变的逻辑、大国财政的走向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探讨,并且阐明中国财政改革面临的阻力和突围的方向。

杨志勇教授一开场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中国财政问题研究的复杂性,随后以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之间的统计口径问题、因权责发生制与现收现付制之间的差异而导致的每年12月份财政数据扩张等为例子,揭示财政数据之谜的原因主要还在于政府会计准则和记账方法的灵活性所致。同时,尽管绝大部分财政数据真实可靠,但也切不可因问题数据仅是很小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公众的知情权,因为恰恰是这一小部分问题数据的存在暴露了现行体制中的改革难点。对此,杨教授指出,提高财政透明性势在必行。

接着,杨教授聚焦在即将于5月1日全面推行试点的“营改增”税制改革上。本次改革涉及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服务业等四大行业全部纳入“营改增”。从理论上说,营改增这一改革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但由于改革的背后涉及不同的利益集团和行业协会势力,同时这场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政治性影响因素较大,因此在实践中将显得倍加艰难。杨教授着力从金融业的营改增难题、国地税合作、中央和地方财政博弈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证。此外,他还进一步从思想和方法论的层面,揭示改革中存在的计划者群体的运作逻辑、判断标准取舍的困难、学者专业意见难被吸纳等诸多阻碍因素。

最后,杨志勇教授指出,大国财政具有大国所具有的特殊性,要算清财政这本账实属不易。为此,我们应当保持对财政理论及其中国实践问题的持续跟进和深入研究。

没有复杂的模型设定、也不依赖具体的数据,杨志勇教授的报告凝练其关于财政研究的多年感悟和思考,蕴含了深入的洞见和启发性。此次学术讨论会也是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献礼厦门大学95华诞的重要学术活动之一。讨论会不仅吸引了经济学院众多师生的热情参与,同时还吸引了一些返校参加校庆的校友们。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张强  吴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