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5月30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Seminar2013-2014学年春季学期第9讲在经济楼C208室如期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顾问、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洛林教授应邀作了题为“俄国历史的特点和俄国革命”的精彩讲座。

王洛林教授指出,俄罗斯与中国有着紧密的地缘和历史联系,对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然而不论是过去或者当前,对之进行的研究都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入。而对俄罗斯展开研究,首先要对其历史特点进行充分了解。

俄罗斯历史较短,在十月革命以前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九世纪中叶至十三世纪,留里克征服东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进而建立基辅罗斯,此为俄罗斯之肇始;第二个阶段为十四世纪至十七世纪,蒙古人占领俄罗斯,建立金帐汗国;第三个阶段自1547年始,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宫,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并历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励精图治而跃居为强国。纵观这一时期,俄罗斯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然而经济、科技、社会文化等方面均落后于欧洲,始终致力于赶超欧洲;然而这种赶超主要着眼于军事、技术的现代化,忽视了社会的发展,致使其后期陷入频繁的变革之中。

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推行改革,废除农奴制;1905年爆发了第一次俄国革命;1917年2月爆发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1917年11月(俄历十月)的十月革命则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值得注意的是,俄国革命的性质原本是资产阶级革命,然而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因此随后即推行了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政策;这种不适应社会发展水平的举措在无产阶级内部也引起了争论,而对现实社会产生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的讨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邻”为鉴,可以知得失。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俄国社会与中国社会经历了相似的变革,了解俄国的历史能够加深对中国发展的理解,极具参照意义。王洛林教授的讲演事例丰富、讲述生动,引起了在座师生对于转轨国家历史、文化、经济问题的浓厚兴趣,激起了现场热烈的讨论。

(吴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