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教授应邀莅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并作客中心双周Seminar,带来题为“当前经济形势分析”的精彩讲座,吸引了我校众多师生旁听。本次Seminar由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
李雪松教授从外围经济局势、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产能过剩和地方债务问题、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着力点、稳增长对策五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于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他指出,美、欧、日为代表的世界发达经济体增长仍显乏力,且未来或多或少都存在不确定的因素,这加剧了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增速放缓与融资成本上升的挑战,进而令全球经济陷入温和的衰退之中,中国的发展也因此受限于疲弱的外部需求。
在此背景下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实际上也面临着结构性的减速。从需求方面看,内外需整体乏力;从供给方面看,各项投资增速明显放缓,投资效果在长期内持续下跌。与此同时,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劳动力市场供需不匹配引发结构性短缺,使得国民储蓄率从而投资率将趋于下降,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价格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人力资本积累受到负向的激励。总之,中国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不足,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在此减速过程中,经济决策难度加大,需要长短结合施政。
李雪松教授进一步强调了产能过剩和地方债务的问题。中国的产能利用率长期低于国际上认为较为合理的85%;作为产能过剩的结果之一,PPI连续20个月下跌,经济活动收缩。李雪松教授指出,产能过剩源于体制和结构性因素,在当前工业化发展阶段有其必然性,但是已经遭遇转嫁的瓶颈,亟待解决。另一方面,地方债务整体可控,但局部和区域存在问题。地方债务增长太快,特别是信托等隐蔽性借债增长太快,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金依赖性较大;然而增幅下降的土地出让收入遭遇偿债高峰,土地财政恐怕难以维系。
基于上述分析,李雪松教授讨论了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着力点。他表示,当前财政收入增速进入了明显放缓的转型阶段,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稳健货币政策要适当定向宽松,稳定金融环境,打破刚性兑付,防范金融风险。而在产业结构和长期发展规划方面,李雪松教授指出了稳增长的两大对策在于:推进可持续型的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
李雪松教授的演讲持续3个小时,内容全面、丰富,结构精致、严谨,充分展现了全局性的视野和透彻的洞见,加深了在座师生对经济系统运行及内部作用机制的理解。
(吴华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