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学者认为,要长期维持经济健康增长,深化体制改革至关重要。他们建议中国政府返还百姓50%的社会保障费,并以国企赚取的利润来填补,让更多资金流回国民口袋,既刺激内需也重新调节、分配收入。
黄慧敏
北京特派员
  受欧美经济放缓影响,中新两国学者预测中国央行将于近期放宽货币政策、降息;而中国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将进一步放缓,由去年的9.2%降至8.59%。
  在严峻的外部大环境中,这一成绩依然亮眼,但要长期维持健康增长,学者认为深化体制改革至关重要。他们建议政府返还百姓50%社会保障费,并以国企赚的利润来填补,让更多资金流回国民口袋,既刺激内需也重新调节、分配收入。
  新加坡国立大学、厦门大学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昨天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12春季报告》指出,中国最大的两个贸易伙伴,今年的经济前景都相当黯淡,欧元区估计要到今年下半年才会有起色,美国经济则要两年缓慢复苏。
  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因此料被拖慢,全年的进出口总额有可能下滑至个位数增长。特别是今年上半年,中国首两个季度的GDP增长估计只达8.42%和8.35%。
料连续两季度降息
  报告因此预测,中国政府会于今年第二季度起相应调整货币政策。这包括连续两个季度降息,每次降25个基点,使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从现有的6.56%降至6.06%,以及加速提高广义货币供应量(M2),由第一季的14%逐步增至18%,直至第四季回落至16%。
这些调整相信有助于中国GDP在下半年回升,使2012年全年得以“保八”(保住8%的经济增长率),并于明年上升至9.03%。
  报告也预测,今年中国的消费物价指数将控制在3.33%,明年则达4.45%。人民币的增值步伐估计也将放缓,人民币兑美元将于今年底上升至1美元兑6.23元人民币,明年底则再增值至6.09。目前的汇率为6.29。
  可是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的同时,报告课题组成员之一、国大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教授陈抗对中国的经济模式改革则相当悲观。他认为,在中国领导人今秋换届之际,中国政府接下来两年,将保守选择现有模式,即靠扩大地方政府投资换取经济增长。
  但陈抗指出,经济活跃需要的是资本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为了展现政绩、拼GDP,中国地方政府大量融资与投资实际上是“俘虏”了市场资金,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使中国经济呆滞、固化、缺乏活力。
返还社保推动消费
  要扭转这一局面,报告就建议以操作性容易、覆盖面也较广的社保作为“突破口”。
  根据市场资金的流量来看,中国百姓的收入比重已由1992年的66.06%降至2008年的57.23%。但流入企业和政府的资金比重却于同期上涨,企业由17.37%增至25.26%,政府则由16.57%涨至17.52%。
  陈抗认为,这显示中国政府调节收入与再分配力度的减弱、国企利润分配不合理,而像社保这样“缴费大大超过福利”,也是使政府与居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之一。
  报告因此提议大幅削减社保费,而落实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这五项社保福利的经费,则由垄断市场的国有企业丰厚的利润来填补。这既能避免国有企业自我膨胀,把丰厚利润投回房地产、借贷市场去,进一步使市场泡沫恶化,也有助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使GDP的增长动力逐步转向内需。
不过对于这项提议,出席昨天发布会的部分专家也提出了异议。中国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就表示,中国政府近几年来在社会福利上已加大注资,对教育、医疗体系等方面的无形投资也不少,所以报告仅根据1992年至2008年的数据作出政府与居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判断并不准确。
此外,汪义达也指出,国企的盈利具周期性,在经济疲软时,国企的利润恐怕不足以填补推行社会福利所需资金。
  但报告课题组的另一成员、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则解释说,报告提议的只是一个暂时性措施,一旦经济结构获得调整就可取消,而且国企除了利润外也上缴租金,这笔资金相对稳定,短期内应该能支撑起社保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