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搜狐教育 2010年02月08日10:01
由厦门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6日上午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全国社科规划办、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校的3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题展开深入探讨和交流。
“促消费”、“调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成为论坛上的高频词。专家们普遍认为,今明两年,国际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国内宏观调控面临巨大挑战,因此宏观政策短期要保增长,长期要注重结构调整,从而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认为,过去的十年(即1999年—2009年)是中国第10轮经济周期,从2010年始,中国开始步入第11轮经济周期。如何延长这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刘树成认为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是要继续承接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倒逼压力,刻不容缓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二是继续保持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三是把握好新一轮周期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空间。
在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司长李守信看来,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模式正处于一个重要分水岭,对中国而言,高速出口和高速投资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经济要想继续往前走,必须通过转型促发展”。他说,当前,要重点围绕两个转换作“文章”:一是扩大内需谋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换到内需驱动、消费驱动的轨道上来;二是围绕自主创新能力谋发展,加快创新型热血传奇私服国家建设,把我国经济发展转化为科技引领和创新驱动上来。关于扩大内需,李守信认为需关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化等三个问题。
“保增长”是2009年和2010年宏观调控的“主调”,但在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张燕生研究员认为,二者的目标指向有着很大区别:2009年的“保增长”是为了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今年的保增长则主要是为调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期为下一步中长期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和市场条件。张燕生说,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且事关大局,必须重视国际收支结构调整问题,具体说来:第一,要重视进口,调整出口,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和外汇储备的再调整。第二,转变政府宏观经济管理方式。第三,调整内需和外需、内供和外供,国内结构和国外结构等。
有关研究数据表明,长期以来,居民的消费率在不断下降。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环节,劳动者的报酬份额在不断下降。“这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紧密联系的”,李文溥指出,目前,我国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的增长,而片面以土地、劳动力的廉价来吸引投资,并在政策中有意无意地压低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这些都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他说,要实现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实现政府功能结构的转变,即要从原来的过分注重GDP的增长转向以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来。此外,李文溥进一步指出,在国民收入再分配领域,除了通过转移支付等提高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收入水平之外,还要通过政府对社会保障民生方面的倾斜,控制房价,降低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支出,降低居民目前过高的边际储蓄倾向,也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