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23日,厦门大学邹至庄经济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宏观与发展经济学前沿讲座”系列第1期正式开讲。讲座邀请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助理教授、北大汇丰商学院访问副教授张圣醒博士做题为“Monetary Transmission in Near Cashless Economies“的学术报告。

张圣醒教授首先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子支付系统的兴起,逐渐取代现金支付或信用卡支付,从而成为主要支付手段的现象引出研究的问题:在无现金支付的环境下,货币政策如何在超大经济体中传导?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更深层的经济学问题,即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对实体经济是否重要。西方主流经济学对这一问题争议已久。当前,电子支付体系大幅度提升了市场货币流通速度,推动经济运行进入无现金支付时代,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对实体经济而言是否还有价值?
随后,张圣醒教授对相关研究与文献进行回顾,重点介绍了Woodford(1998)的研究。这篇论文认为在无现金交易的经济中,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没有价值,不会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Woodford(1998)假设私有部门提供的交易系统不存在金融摩擦。在这个前提假设下,如果没有货币带来的名义价格效应,货币政策就不会影响实体经济。张圣醒博士则认为,即便不存在名义价格效应渠道,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即便在无现金经济中依旧会影响实体经济。
具体而言,考虑一个存在金融摩擦的经济环境,此时哪怕不存在名义价格效应渠道,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也会因为可以制约私有支付体系的市场垄断力量而影响实体经济。既有研究忽视了私有支付体系的垄断力量,这与我国现实经济中电子支付由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垄断的事实相悖。
张圣醒教授具体阐述了研究中构建的模型。假设经济体中的信用由支付宝等电子支付中介提供,这些支付平台形成了市场垄断力量。因此,如果使用支付宝支付完成交易,消费者和商家需要向支付宝支付费用。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提供了一个备选的支付方式。即使这种支付方式效率比私有的支付平台低因为没有在交易中被积极使用,央行发行的货币作为一个备选的支付方式也可以防止私有支付平台向商家收取过高的费用。引入中央银行部门发行数字货币,提高了央行提供的备选支付方式的便利程度,因而进一步制约了私营支付平台的市场垄断力。
央行发行的货币没有在交易中被积极使用的经济即无现金经济。张圣醒教授的研究阐释了货币作为一种交易媒介在无现金经济中的传导方式。在存在金融市场摩擦的前提下,流通速度很快的货币依然通过制约支付平台的垄断力量影响实体经济。这一传导机制在提供支付平台的金融中介的垄断力量较大时更加重要。

最后,张圣醒教授再次将思路拉回到我国经济现实,指出为了避免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存在的垄断力量对实体经济的潜在剧烈影响,央行有必要提供数字货币,这一可选项的存在能够有效削弱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等金融中介的市场力量,从而减小私有部门垄断势力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文丨SOE 2020级博士生 陈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