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11年第1期
(总第25期)
一、学术活动报告
1、1月6日,平潭综合实验区党工委书记一行来校商谈合作事宜。厦门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副校长李建发,校长助理、发展规划办主任叶世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等有关负责人和专家教授出席座谈会。
2、2月26日,由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发布大厅联合举行了“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报告,公布对中国2011年至2012年共八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这也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十次发布。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我校副校长李建发教授、社科处冯文晖老师等出席了此次论坛暨发布会。开幕式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杜跃进主持,我校副校长李建发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Scott
Fritzen先后致辞。开幕式后,李建发、Scott与杜跃进共同签署了三方关于联合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报告的协议。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企业教授共同主持了论坛暨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与我校“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抗教授共同发布了宏观经济预测报告。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财政部财科处所长贾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中国社科院刘树成、张曙光、李雪松、王诚、北京大学李昕等围绕着经济走势、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数十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到会采访,腾讯网对发布会情况进行了全程直播。
3、3月2日,中心举行学期第一场Seminar,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南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博士生盛丹分别做了“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11”、“基础设施对我国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集约边际’还是‘扩展边际’”等报告,论坛由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
4、3月18日,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在北京会议中心开幕,教育部部长助理林蕙青同志出席并主持开幕式。会议首先宣读了指导委员会成立通知。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是在有关单位推荐的基础上,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聘。中心专职研究人员黄建忠教授、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朱孟楠教授分别被聘为国际商务、金融等2个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5、3月18日,中心举行Seminar,经济研究所博士生谢攀、中心博士生袁伟彦分别汇报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劳动报酬、经济周期与二元劳动力市场——基于周期性反应函数的估计”、“中国货币需求关系”,报告会由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主持。
6、3月26日,2011年(首届)全国财政学青年教师及博士生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会议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中心专职研究人员刘榆教授、中心专任教师王燕武助理教授应邀参会。刘榆教授还作为评论人对论文进行点评,王燕武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转型期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中国的经验(项目负责人:王瑞芳,项目批准号:05JJD790025)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项目最终报告已经完成,正在提交相关部门审核。
重大项目之二: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协调研究:理论、证据与政策(项目负责人:黄建忠,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0)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项目最终报告基本完成,正在搜集相关证明材料。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后危机时代福建外经贸的转型与发展》(黄建忠、张明志,《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内容摘要:在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福建省的对外经济贸易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在后危机时期,重新审视福建外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后危机时期福建外经贸发展的新形势,探讨后危机时期福建外贸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重大项目之三: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异及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项目负责人:陈建宝,项目批准号:07JJD790145)
课题严格按照原计划进行,进行搜集相关材料,撰写项目最终成果,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非参数逐点回归解析》(段景辉、陈建宝,《财经研究》2011年第1期)
内容摘要:文章利用1987-2008年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了非参数面板数据模型,采用非参数逐点回归估计方法,估计了我国的教育投入、教育产出、城市化水平、经济开放度、产业结构和政府经济行为等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刻画了各影响因素关于自变量系数的动态演进趋势。研究表明:各影响因素关于自变量系数的逐点估计结果共有四种类型:“倒U型”、“U型”、“上升型”和“下降型”;各影响因素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都有积极的作用,但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重大项目之四:“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7JJD630226)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1)举办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CQMM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
2011年2月26日,由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发布大厅联合举行了“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报告,公布对中国2011年至2012年共八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这也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十次发布。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暨发布会。开幕式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杜跃进主持,我校副校长李建发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Scott
Fritzen先后致辞。开幕式后,李建发、Scott与杜跃进共同签署了三方关于联合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报告的协议。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企业教授共同主持了论坛暨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与我校“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抗教授共同发布了宏观经济预测报告。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财政部财科处所长贾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中国社科院刘树成、张曙光、李雪松、王诚、北京大学李昕等围绕着经济走势、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数十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到会采访,腾讯网对发布会情况进行了全程直播。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已接受)
内容摘要:2011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并确定了4%的通胀目标。尽管在年初通过调高存款准备率和利率试图紧缩流动性,但是,考虑到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地方政府对GDP翻番的目标要求,信贷扩张的压力依然很大。模型预测,2011年GDP将可能增长10.13%,维持在两位数的高速;CPI将上涨5.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能上涨至7.92%,GDP平减指数将提高到8.55%。2011年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将为27.45%,将比2010年提高2.88个百分点,表明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来自投资需求扩张带动的价格上涨。
重大项目之五: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4)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估计》(陈创练,已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具有颠覆性地拚弃传统静态研究,提出了多种动态方法全面刻画了我国经常账户失衡和人民币汇率动态运行的背后驱动力量。拓展构建了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垄断竞争新开放经济宏观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贸易部门技术冲击是导致经常账户失衡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而汇率冲击和货币冲击只解释其短期震荡,均无长期影响效应;人民币汇率变动绝大部分由其自身冲击所解释,且2005年汇改后呈增强态势。递归预测方差分解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研究表明,基于NOEM的动态模型和研究方法能够有效捕捉各时期主要宏观变量变动的背后驱动因素;且外部需求冲击和外向型的经济模式是诱发我国经常账户盈余的主要原因,而汇率升值并非扭转贸易顺差的有效手段。
重大项目之六: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邱崇明,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6)
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多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布置相关任务。
重大项目之七:我国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转型研究(项目负责人:林致远,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8)
课题按照原计划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林致远,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关于政府为稳定经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问题,新凯恩斯主义者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不过,在市场失灵尤其是在经济严重衰退时,多数新凯恩斯主义者承认需要由政府采取某些积极的政策干预行动。比如,尽管财政政策通过应该着眼于长期目标(如经济增长),但在特定情形下,比如名义利率降为零时,就有充分的理由采取财政扩张政策。由于未来经济问题的不确定性,新凯恩斯主义者不赞成不变规则的货币政策。如果说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者成功地反驳了精确微调的理由的话,那么新凯恩斯主义者主张“粗犷调整”政策,这种粗犷调整政策用来抵消或避免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为此,新凯恩斯主义为政策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持续的巨大冲击之下,由于市场调整过程运行缓慢,此时有必要采取政策干预行动。经济学家正在逐步形成共识,赞成某种形式的有限的相机抉择政策。
重大项目之八:转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靳涛,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9)
课题严格按照原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从中国60年两次制度变迁再反思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迥异》(靳涛、张建辉、褚敏,《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新中国60年两次相反的经济体制转型不仅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也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和演化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经济体制转型的发生使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从标准的价格与货币理论转向对产权和制度环境的研究。从新中国60的发展经验看,经济体制对经济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经济体制转型则是受其内在经济系统复杂运动与演进的初始状态和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和制约。本文的研究视角就是新中国60年的经济体制转型,希望从中能够得到一些更加一般的结论和对制度变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当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央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重大项目之九: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拓展:CQMM II期(项目负责人:龚敏,项目批准号:10JJD790001)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1)举办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CQMM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
2011年2月26日,由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发布大厅联合举行了“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报告,公布对中国2011年至2012年共八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这也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十次发布。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暨发布会。开幕式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杜跃进主持,我校副校长李建发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Scott
Fritzen先后致辞。开幕式后,李建发、Scott与杜跃进共同签署了三方关于联合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报告的协议。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企业教授共同主持了论坛暨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与我校“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抗教授共同发布了宏观经济预测报告。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财政部财科处所长贾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中国社科院刘树成、张曙光、李雪松、王诚、北京大学李昕等围绕着经济走势、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数十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到会采访,腾讯网对发布会情况进行了全程直播。
(2)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实现通胀目标4%,必须将GDP增长率严格控制在9%左右》(李文溥,教育部社科司《成果摘报》2011年3月)
内容摘要:切实控制通胀,是中央确定的2011年重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根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共同开发研制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与政策研究表明,要实现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不高于4%,就必须将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严格控制在9%左右。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二:《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已接受)
内容摘要:2011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并确定了4%的通胀目标。尽管在年初通过调高存款准备率和利率试图紧缩流动性,但是,考虑到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地方政府对GDP翻番的目标要求,信贷扩张的压力依然很大。模型预测,2011年GDP将可能增长10.13%,维持在两位数的高速;CPI将上涨5.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能上涨至7.92%,GDP平减指数将提高到8.55%。2011年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将为27.45%,将比2010年提高2.88个百分点,表明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来自投资需求扩张带动的价格上涨。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三:《要素比价扭曲、过度资本深化与劳动报酬比重下降》(李文溥、李静,《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中,劳动报酬比重的决定为分析基础,分析了我国近十五年来,伴随着资本深化,劳动报酬比重持续性下降的原因。认为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资本深化导致劳动报酬比重一定程度的下降虽然不可避免,但是要素市场价格扭曲、技术进步的偏向以及金融过度深化导致的资源加速资本深化带来的我国劳动报酬比重过快下降是需要纠正的。纠正的关键在于推进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继续向市场经济转轨,健全要素市场以矫正要素比价扭曲,改善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格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