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半年成果简报2011年第1期
(总第13期)
简要目录
★重大项目进展情况....2
★学术研讨会情况....15
★研究咨询报告....15
★主要论文、专著....18
★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1.重大项目之一:转型期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中国的经验(项目负责人:王瑞芳,项目批准号:05JJD790025)
课题结项申请书已经完成,拟于近日提交,目前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知识产权保护与我国的进口贸易增长:基于扩展贸易引力模型的经验分析》(余长林,《管理世界》2011年第6期)
内容摘要:论文在扩展Anderson and van Wincoop(2003)双边贸易引力模型的基础上,基于1991-2005年间我国总体和细分行业的进口数据,通过运用工具变量和系统GMM方法来考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进口贸易的影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通过市场扩张和市场势力这两种相反的效应而影响一国的进口贸易,对进口贸易的净效应依赖于市场扩张效应和市场势力效应之间的权衡。估计结果显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总体上显著增加了中国技术密集型行业的进口贸易。进一步的细分不同国别进口贸易的估计结果表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来自高收入国家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口贸易影响的市场扩张效应更显著,而对来自低收入国家非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口贸易影响的市场扩张效应相对更显著。总体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进口贸易的影响不仅存在市场扩张效应,而且呈现出明显的行业差异和国别性差异,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显著增加了我国技术密集型等高技术产品的进口贸易。因此,本文的估计结果证实了知识产权保护对进口贸易影响的市场扩张效应在中国是显著存在的。同时,知识产权保护作为一种特殊的非经济的制度安排,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改善我国进口贸易结构,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我国长远的贸易和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阶段性成果之二:《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东道国特征与行业差异》(林文、余长林、吴瑞君,《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4期)
内容摘要:文章运用来自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1991-2005年间流入中国的FDI数据,实证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与中国FDI规模和FDI质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FDI的影响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开放政策、地理距离和基础设施状况等东道国特征的制约。不同行业的面板数据分析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FDI的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技术密集型行业FDI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反应程度最敏感,其次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最小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这意味着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以吸引更多的技术密集型FDI,进而可以提高我国吸引FDI的质量。
2.重大项目之二: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协调研究:理论、证据与政策(项目负责人:黄建忠,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0)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项目最终报告已经完成,拟于近日提交。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后危机时代福建外经贸的转型与发展》(黄建忠、张明志,《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1期)
内容摘要:在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福建省的对外经济贸易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在后危机时期,重新审视福建外贸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析后危机时期福建外经贸发展的新形势,探讨后危机时期福建外贸发展的思路与对策,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意义重大。
3.重大项目之三: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异及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项目负责人:陈建宝,项目批准号:07JJD790145)
课题严格按照原计划进行,目最终成果基本完成,拟于近日提交,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国外关于医疗保险与储蓄和消费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陈建宝、李坤明,已投稿)
内容摘要:医疗保险与储蓄和消费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处于深化医疗改革时期和加速经济转型的我国来说,其研究意义尤其重要。本文就国外近年来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文献做了梳理和归纳,分别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理论方面主要包括医疗保险的预防性效应、财富转移效应以及资产阈值效应等三方面。实证方面,国外学者主要从预防性动机、财富转移效应以及资产阈值等方面分析医疗保险与储蓄呈负向关系的原因,大量的实证结果表明医疗保险的引入减少了储蓄从而刺激了消费。
阶段性成果之二:《A Study of the Nonlinear Relation between CPI
and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based on STR Model》(李坤明、陈建宝,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将发表)
内容摘要:This paper uses STR (Smooth Transition Regression)
model to study the nonlinear relation between CPI inChinaand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nge of CPI in current period has a positive effect
to the next period, and the non-linear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oil price almost
completely reveals the changing characteristics of CPI.
阶段性成果之三:《A Study of Rela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icators and Economic Variables》(段景辉、陈建宝、陈谢斌,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将发表)
内容摘要:This paper uses non-parametric panel model to study
the relations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icators and economic variables
inChinafrom 1998 to 2008.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only
exists between wastewater and GDP, other pollutants such as SO2 do not exist
such a relationship with GDP.
阶段性成果之三:《An Empirical Study on Imp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陈建宝、段景辉、陈谢斌、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将发表)
内容摘要:By using non-parametric additive panel model,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impac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hina.
Our research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nd economic variables includ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level and pollution control show mostly inverted U
shapes or inverted N shapes.
阶段性成果之四:《Measuring Local Influential Observations in
Modified Ridge Regression》(Jahufer Aboobacker、陈建宝,Journal of Data Analysis, 2011, Vol.9.359-372)
内容摘要:In this paper, we use Generalized Influence
Function and Generalized Cook distance
to measure the local influence of minor perturbation on the modified
ridge regression estimator in the ridge typ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he
diagnostics under the perturbation of the variance,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modified ridge regression biasing parameter are obtained when multicollinearity
presents among the regressors. Also we propose a statistic that reveals the
influential cases for mallow’s method which is used to choose modified ridge
regression estimator biasing parameter. Two real data set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our methodologies.
阶段性成果之五:《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非参数逐点回归解析》(段景辉、陈建宝,《财经研究》2011年第1期)
内容摘要:文章利用1987-2008年我国的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了非参数面板数据模型,采用非参数逐点回归估计方法,估计了我国的教育投入、教育产出、城市化水平、经济开放度、产业结构和政府经济行为等变量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刻画了各影响因素关于自变量系数的动态演进趋势。研究表明:各影响因素关于自变量系数的逐点估计结果共有四种类型:“倒U型”、“U型”、“上升型”和“下降型”;各影响因素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都有积极的作用,但在不同时期所起的作用不同。
4.重大项目之四:“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7JJD630226)
项目结项申请书已经完成,拟于近日提交。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1)举办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CQMM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
2011年2月26日,由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发布大厅联合举行了“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报告,公布对中国2011年至2012年共八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这也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十次发布。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暨发布会。开幕式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杜跃进主持,我校副校长李建发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Scott
Fritzen先后致辞。开幕式后,李建发、Scott与杜跃进共同签署了三方关于联合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报告的协议。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企业教授共同主持了论坛暨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与我校“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抗教授共同发布了宏观经济预测报告。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财政部财科处所长贾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中国社科院刘树成、张曙光、李雪松、王诚、北京大学李昕等围绕着经济走势、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数十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到会采访,腾讯网对发布会情况进行了全程直播。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3期)
内容摘要:2011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并确定了4%的通胀目标。尽管在年初通过调高存款准备率和利率试图紧缩流动性,但是,考虑到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地方政府对GDP翻番的目标要求,信贷扩张的压力依然很大。模型预测,2011年GDP将可能增长10.13%,维持在两位数的高速;CPI将上涨5.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能上涨至7.92%,GDP平减指数将提高到8.55%。2011年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将为27.45%,将比2010年提高2.88个百分点,表明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来自投资需求扩张带动的价格上涨。
(2)阶段性成果
阶段性成果之一:《加工贸易型工业化、低效城市化与消费不足》(李文溥、龚丽贞、林致远,《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内容摘要:文章在回顾总结过去近30年城市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发现,福建省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同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不断萎缩。这与福建省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偏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有关。因此,必须随着人均GDP的提高,提高劳工工资水平,纠正要素比价扭曲,逐步转变现有的出口加工贸易发展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城市化效率。
阶段性成果之二:《工业化、城市化模式与农民稳定增收途径探讨——基于漳浦县农村居民收入调查的思考》(李文溥、卢盛荣、王燕武,《东南学术》2011年第1期)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福建省漳浦县农村住户调查年报数据及12个镇24个村近百户农户的调查问卷,对2003年以来漳浦县农民收入结构的趋势变化进行分析,发现:2003年以来漳浦县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来源是外出从业收入,它使农村居民的收入增长深受国内外经济周期的影响,呈现较大的不稳定性。论文讨论了经济发展方式、工业化、城市化模式与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途径之间的关系。认为要实现农村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必须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既有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入手,同时辅以其他必要的政策措施。
5.重大项目之五: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4)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估计》(陈创练,已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具有颠覆性地拚弃传统静态研究,提出了多种动态方法全面刻画了我国经常账户失衡和人民币汇率动态运行的背后驱动力量。拓展构建了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垄断竞争新开放经济宏观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贸易部门技术冲击是导致经常账户失衡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而汇率冲击和货币冲击只解释其短期震荡,均无长期影响效应;人民币汇率变动绝大部分由其自身冲击所解释,且2005年汇改后呈增强态势。递归预测方差分解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研究表明,基于NOEM的动态模型和研究方法能够有效捕捉各时期主要宏观变量变动的背后驱动因素;且外部需求冲击和外向型的经济模式是诱发我国经常账户盈余的主要原因,而汇率升值并非扭转贸易顺差的有效手段。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三:《生产性公共支出、最优税收与经济增长》(王麒麟,《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第5期)
内容摘要:文章运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推导出最优稳态经济增长率,对生产性公共支出、最优税收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和评价。通过我国公共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生产性公共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具有正面影响。得出当政府如何设定的收入税税率、生产性公共支出以利于经济增长稳定持续的最佳模式。
6.重大项目之六: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邱崇明,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6)
课题按照原计划进行,主要阶段性成果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通货膨胀持续性与系统性货币政策:理论与中国的经验研究》(卢盛荣、邓童,待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定义给出了三种通货膨胀持续性的分类,即通货膨胀的自相关性、系统性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最大影响的滞后期以及非系统性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最大影响的滞后期。其中,与美国和英国一样,中国的第一种通货膨胀持续性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下降,第三种通货膨胀持续性属外生的货币冲击是不可控的,而第二种通货膨胀持续性却常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第二种通货膨胀持续性在中国也非常明显的存在,并且其持续期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中要比紧缩性货币政策中长。第二种通货膨胀持续性即系统性货币政策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滞后区间是在货币政策实践中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我们使用卢卡斯预期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这一点。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二:《中国省际资本回报率再估算及无谓损失评估》(卢盛荣、易明子,已投稿)
内容摘要:由于不同地区的投资品与最终产品价格存在差异,无疑会影响到资本边际报酬估算的真实性,因而有必要对中国省际资本边际报酬进行重新估算。本文基于我国省际资本存量、修正的劳动力数据,以及投资品与最终产品价格,测算1993-2008年中国各省份的实际资本边际报酬。结果发现,空间上,实际资本边际报酬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呈递减趋势,时间上,由于各地区资本投入逐年增多,基于资本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实际资本边际报酬均逐渐下降。同时,根据MPK与PMPK均衡之后的人均资本值,求得资本配置无效率造成的无谓损失,通过比较资本流动受阻和资本品价格水平差异两方面造成的损失所占比重来看,由于资本自由流动受阻以及资本价格差异造成的产出无谓损失大致占当年总产出的7%-10%左右,其中接近90%以上是由于资本自由流动受阻造成的无谓损失,而由于投资价格水平差异造成的损失仅占10%,这说明,因不同地区金融市场与投资环境差异而使资本自由流动受阻是造成无谓损失的重要因素。
阶段性成果之三:《房价波动,银行不稳定与货币政策》(作者:邱崇明、李辉文,《财贸经济》2011年3期)
内容摘要:由于房地产市场存在需求刚性、土地供给限制、异质性等市场不完全特征,房价偏离基础价值成为一种常态。针对我国近些年来房价持续上涨现象,本文通过协整理论、probit方法估计了房价偏离基础价值程度以及对银行稳定的影响,检验房价变动对银行稳定的抵押物价值效应和偏离回归效应,结果表明我国房价上涨并没有因为抵押物价值上升而增加银行稳定,相反在偏离回归效应下增加了银行不稳定。
阶段性成果之四:《我国金融抑制的测度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邱崇明、李辉文,《金融与经济》2011年2期)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估算,认为我国处于温和的金融抑制中。适度的金融抑制为经济增长创造了稳定的宏观环境。本文实证结果也表明,金融抑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即适度的金融抑制可以带来一定的政治上、经济上的好处。但是,从长远看,金融抑制带来的积弊是大于利的。
阶段性成果之五:《我国房地产市场有效性分析:理论与实证结果》(邱崇明、李辉文,《福建论坛》2011年4期)
内容摘要:我们对国外有关房地产市场有效性研究的文献进行了仔细梳理,发现房地产市场存在许多与有效市场理论相悖的“异常”现象,如房价过度波动、本地效应和房价自相关性等。实证检验方面,支持有效市场假说的有之,没有结论的也有之,更多的则是不支持。总之,房地产市场是否有效,结论是不确定的,有待进一步研究。
阶段性成果之六:《基于金融失衡的金融危机解析及其货币政策含义》(黄飞鸣,《天津商业大学学报》2010年1期)
内容摘要:金融系统固有的亲周期性, 在自我实现机制和加速机制下, 会导致金融风险的积累和金融失衡;金融失衡多以金融危机的方式释放。次贷危机就是金融系统过度亲周期性失衡的结果,并凸显出以美国为核心的虚拟资本主义模式和以美元为核心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度性缺陷。奉行规则优于相机抉择和以显性的或隐性的通货膨胀率为最终目标,
以利率操作规则为特征的现行货币政策框架对金融风险、金融失衡的积累表现的是无奈。因此面对这一挑战, 需要革新现行货币政策框架。
阶段性成果之七:《资产泡沫能消除经济动态无效吗——基于AMSZ准则扩展与中国数据的经验》(黄飞鸣,《经济评论》2010年5期)
内容摘要:在经济运行动态无效的情况下,通过引入资产泡沫可以使得经济趋于动态有效。这就为控制资产泡沫带来一种困扰。本文在“AMSZ准则”扩展的基础上,用中国1985~2007年的数据做出检验,得出自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动态无效的结论,并进一步分析引入资产泡沫消除经济动态无效的不可取;在提高劳动收入的基础上扩大消费需求才是正道。
7.重大项目之七:我国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转型研究(项目负责人:林致远,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8)
课题按照原计划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新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林致远,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关于政府为稳定经济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采取相机抉择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问题,新凯恩斯主义者之间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不过,在市场失灵尤其是在经济严重衰退时,多数新凯恩斯主义者承认需要由政府采取某些积极的政策干预行动。比如,尽管财政政策通过应该着眼于长期目标(如经济增长),但在特定情形下,比如名义利率降为零时,就有充分的理由采取财政扩张政策。由于未来经济问题的不确定性,新凯恩斯主义者不赞成不变规则的货币政策。如果说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者成功地反驳了精确微调的理由的话,那么新凯恩斯主义者主张“粗犷调整”政策,这种粗犷调整政策用来抵消或避免严重的宏观经济问题。为此,新凯恩斯主义为政策干预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是在持续的巨大冲击之下,由于市场调整过程运行缓慢,此时有必要采取政策干预行动。经济学家正在逐步形成共识,赞成某种形式的有限的相机抉择政策。
阶段性成果之二:《中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和非对称性:基于MS-SW模型的分析》(林致远,孔雅婧,颜诚,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往往呈现各个经济变量的协动性以及运行轨迹的非对称性特征。在Stock和Watson(1989)的动态因子模型和Hamilton(1989)的马尔科夫区制转换模型的基础上,Diebold和Rudebusch(1996)提出动态马尔科夫转换因子模型(MS-SW模型)。该模型能够在统一的分析框架下对经济周期的协动性和非对称性这两大特征同时加以考察。本文以MS-SW模型为基础,利用Kim (1994)的近似极大似然估计法来估计模型参数,在此基础上构造出MS-SW型经济景气指数,同时对中国各个经济周期的长度、波动幅度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MS—SW模型较好地反映了中国经济周期的协动性与非对称性特征。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周期呈现出显著的协动性和非线性特征;而从短期来看,中国经济周期依然表现出显著的协动性,但非线性的特征有所减弱。此外,无论是从长期的角度,还是从短期的角度,当前的中国经济均处于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
8.重大项目之八:转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靳涛,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9)
课题严格按照原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从中国60年两次制度变迁再反思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迥异》(靳涛、张建辉、褚敏,《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内容摘要:文章认为新中国60年两次相反的经济体制转型不仅影响了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也对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和演化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影响。经济体制转型的发生使经济学关注的焦点从标准的价格与货币理论转向对产权和制度环境的研究。从新中国60的发展经验看,经济体制对经济运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经济体制转型则是受其内在经济系统复杂运动与演进的初始状态和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影响和制约。本文的研究视角就是新中国60年的经济体制转型,希望从中能够得到一些更加一般的结论和对制度变迁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当然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中央计划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二:《经济自由与可持续经济增长:中国的经验》(张建辉、靳涛《中国工业经济》2011年第4期)
内容摘要:本研究依靠新古典增长理论的模型框架,诠释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自由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自由及其增量对我国经济增长有重要的作用,经济越自由,越有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同时,经济自由及其增量对东部省份和中西部省份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区域效应。经济自由不仅直接对经济增长率产生影响,同时也通过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途径产生间接的影响。进一步,本文分类检验了经济自由的分指标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贸易自由、价格稳定、城乡人口流动自由、金融自由和非国有化都有利于提升经济增长率,而税收负担和地方政府干预则不利于经济增长率的提高。同时,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方法表明,中国的经济自由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这使我们认识到推进经济自由并不是单纯的制度建设,经济自由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内在耦合的逻辑。因此,在推进中国经济自由的过程中,不能陷入为自由而自由的盲区,只有将经济自由与经济增长结合起来考虑才是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9.重大项目之九: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拓展:CQMM II期(项目负责人:龚敏,项目批准号:10JJD790001)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1)举办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CQMM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
2011年2月26日,由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发布大厅联合举行了“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报告,公布对中国2011年至2012年共八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这也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十次发布。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暨发布会。开幕式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杜跃进主持,我校副校长李建发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Scott
Fritzen先后致辞。开幕式后,李建发、Scott与杜跃进共同签署了三方关于联合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报告的协议。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企业教授共同主持了论坛暨发布会。发布会上,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与我校“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抗教授共同发布了宏观经济预测报告。论坛上,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财政部财科处所长贾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中国社科院刘树成、张曙光、李雪松、王诚、北京大学李昕等围绕着经济走势、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等话题,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建议。《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数十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到会采访,腾讯网对发布会情况进行了全程直播。
(2)筹办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CQMM2011年秋季预测发布会
由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发布大厅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秋季预测发布会”,拟于2011年8月20日在新加坡举行,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共享盛会。
(3)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实现通胀目标4%,必须将GDP增长率严格控制在9%左右》(李文溥,教育部社科司《成果摘报》2011年3月)
内容摘要:切实控制通胀,是中央确定的2011年重要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一。根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共同开发研制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预测与政策研究表明,要实现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不高于4%,就必须将2011年的经济增长率严格控制在9%左右。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三:《要素比价扭曲、过度资本深化与劳动报酬比重下降》(李文溥、李静,《学术月刊》2011年第2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中,劳动报酬比重的决定为分析基础,分析了我国近十五年来,伴随着资本深化,劳动报酬比重持续性下降的原因。认为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资本深化导致劳动报酬比重一定程度的下降虽然不可避免,但是要素市场价格扭曲、技术进步的偏向以及金融过度深化导致的资源加速资本深化带来的我国劳动报酬比重过快下降是需要纠正的。纠正的关键在于推进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继续向市场经济转轨,健全要素市场以矫正要素比价扭曲,改善国民收入分配及再分配格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三:《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3期)
内容摘要:2011年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并确定了4%的通胀目标。尽管在年初通过调高存款准备率和利率试图紧缩流动性,但是,考虑到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地方政府对GDP翻番的目标要求,信贷扩张的压力依然很大。模型预测,2011年GDP将可能增长10.13%,维持在两位数的高速;CPI将上涨5.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可能上涨至7.92%,GDP平减指数将提高到8.55%。2011年按现价计算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计将为27.45%,将比2010年提高2.88个百分点,表明通货膨胀的压力依然来自投资需求扩张带动的价格上涨。
★学术研讨会情况
会议名称: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
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
举办时间、地点:2011年2月26日,中国北京
成果摘要:2月26日,由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在北京新华社新闻发布大厅联合举行了“控制通胀与保障民生——中国宏观经济高层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发布会”,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春季预测报告,公布对中国2011年至2012年共八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并提出政策建议,这也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十次发布。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教育部社科司成果处副处长王日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原部长李善同研究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研究员、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研究员、北京天则研究所张曙光教授、中国社科院数量所副所长李雪松研究员、《经济研究》副主编王诚研究员,北京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华社、厦门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暨发布会。开幕式由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杜跃进主持,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Scott Fritzen先后致辞。
李建发说,“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已运行5年多。今年,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首次参与预测报告的发布,这一新的合作格局有利于研究的深入、有利于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也有利于在国内外传播中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近进展,为在世界范围展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宏观经济研究提供新的平台。Scott致辞中表示,通过三方协力,把各自主要的资源以及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一定能够为中国的宏观经济决策者提供及时的有效的政策建议,并相信这个合作会是非常有成效,很有成果的。
开幕式后,李建发、Scott与杜跃进共同签署了三方关于联合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报告的协议。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企业教授共同主持了论坛暨发布会。发布会上,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与厦门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新加坡国立大学陈抗教授共同发布了宏观经济预测报告。
《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中国经济时报、香港《文汇报》、香港《大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数十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到会采访,腾讯网对发布会情况进行了全程直播。会后,李文溥与陈抗就相关问题接受了媒体的集中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