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11年第4期
(总第28期)
一、学术活动报告
1、10月9-10日,应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邀请,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前往北京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1年秋季讨论会,并汇报了《2012年中国经济蓝皮书》的“201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2012年展望”部分。
2、10月10-11日,应中共福建省委邀请,作了题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报告,福建电视台新闻联播报告了此次活动。
3、10月14-15日,应南京大学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邀请,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前往南京参加全国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高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制造业劳动报酬水平与产业竞争力变动趋势探析的报告,报告引起了与会人员的热烈讨论。
4、10月18日上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双周Seminar本学期第二讲如期开讲,中心全体师生以及经济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学术讨论会。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就“充分利用全国最优港口资源,加快发展港口经济大省研究”问题报告了课题组的研究,报告由龚敏教授主持。
5、10月25日上午,应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邀请,华侨大学特聘教授李拉亚作客中心双周Seminar第三期,做了题为《预期管理理论介绍》的精彩演讲,中心全体师生以及我校其他院系部分师生等参加本次学术讨论会。讨论会由中心主任李文溥主持。
6、10月27-28日,应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邀请,中心专任教师王燕武助理教授前往福州参加2011年“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在大会上交流。
7、11月8日上午,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双周Seminar第四讲如期举行,纽约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榆报告了其最新研究成果“技术创新、扩散与地区经济比较:浅议模型设定、数据处理和计量方法”。报告会由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主持,中心全体师生以及经院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学术讨论会。
8、11月19日,应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邀请,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参加了由其承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主题专场(2011) ——2011年第四次‘经济学人上海圆桌会议’”,并在会上报告了他的研究成果。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国金证券、海通证券等政、学、商界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软着陆、硬着陆、还是不着陆?——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进行深入探讨。
9、11月22日上午,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双周Seminar第五讲顺利举行,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生许建明报告了其的最新研究成果“迈向一个统一的剥削/道义经济理论:竞争性均衡时剥削与道义经济的存在性和结构关系”。讨论会由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刘榆主持,中心全体师生及经济学院部分教师参加了本次讨论会。
10、12月4-6日,经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中心承办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暨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在厦门大学举行,这是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继2009年之后再次承办宏观经济学领域的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并扩展为经济学青年学者共同参与的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本次论坛围绕“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这一主题,论坛旨在为博士生与青年学者提供一个高起点、大范围、多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交流应用现代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对经济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及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及结构变迁的理论及现实问题的最新研究。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转型期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中国的经验(项目负责人:王瑞芳,项目批准号:05JJD790025)
课题已经完成,项目终结报告书、最终报告已经制作并提交到学校相关部门。
重大项目之二: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4)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习惯形成、借贷约束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吕朝凤、黄梅波,《金融研究》2011年第9期)
内容摘要:本文先确定1979~2009年间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消费、投资波动与产出高度相关,产出波动高于消费波动,但低于投资波动。然后,采用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方法,将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和借贷约束引入RBC模型对中国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本文模型能够解释实际消费、就业、投资和产出波动的82.22%、79.09%、99.75%、99.57%;(2)这一模型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释力要强于未包含劳动的RBC模型、包含资本劳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引入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可分劳动RBC模型。
阶段性成果之二:《政府生产性支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产出效应还是增长效应?》(王麒麟、赖小琼,《广东商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内容摘要:通过验证发现,政府生产性支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只有产出效应,没有增长效应。以基本建设支出、财政科学支出与财政教育支出对产出的影响进行静态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1)当只考虑生产性支出的水平影响时,财政科学支出与财政教育支出的正向作用较为明显;而当考虑到生产性支出的滞后项时,三项支出都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2)在静态分析中,教育支出的影响非常大,而引入滞后项后,教育支出的正向影响在当期较弱,到下一期才会大大强化;(3)当考虑到生产性支出的滞后项时,基本建设支出与财政科学支出的下期影响是负向的,只有财政教育支出的下期影响是正向,且影响幅度超过当期,这说明在这三项支出中,教育支出更具有产出效应的持久性。
重大项目之三: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邱崇明,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6)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省际贸易流的估算》(卢盛荣、于洋,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省际间分工与贸易关系的形成与演进,是省际间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源泉。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而言,国内各省之间的贸易在发挥市场规模优势、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不像对外贸易有着详细的统计资料,省际之间的贸易由于没有海关统计,资料收集困难,因此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没有对国内贸易的全面统计数据,往往只有部分数据,所以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根据可得数据进行省际间贸易的推算。本文根据部分地区主要年份的投入产出表及其它相关统计数据,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利用引力方程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省际间贸易进行估算,以期对国内省际贸易流进而对各地银行支付结算业务进行比较分析。
重大项目之四:我国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转型研究(项目负责人:林致远,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8)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及其经济效应》(林致远、唐晓婕,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财政分权的不断推进,地方政府逐渐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资源配置权限。地方政府公共权力的行使需要以一定的财政收入为保障,然而,中央在财力上的集中和事权上的下放,使得地方政府的资金难以满足其支出需要。为此,作为理性主体的地方政府必然会开展争夺税收资源的活动,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格局由此形成。而以经济增长为主要考虑的评价机制,加剧了税收竞争的程度,对经济运行产生了重要的效应。一方面,税收竞争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税收竞争可能导致税收减少,造成公共投入不足。此外,制度漏洞所致的变相竞争和恶性竞争,将对经济运行的效率产生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
本文基于空间面板模型,利用我国1997-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国省际间的税收反应函数进行估计,并进行了分地区的检验和比较。结果表明,地方政府间存在着具有空间相依性的税收竞争策略性行为。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研究税收竞争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正效应和负效应两方面探讨税收竞争对地区经济的影响,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重大项目之五:转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靳涛,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9)
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转型式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中国的经验(1978-2008)》(张建辉、靳涛,《学术月刊》2011年第7期)
内容摘要: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已经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根据1978年到2008年30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理论归纳、揭示以及实证研究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与城乡收入差距确实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但整个曲线比较平缓。同时,基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事实,有理由认为中国的转型特征削弱了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农村收入增加的效果。具体来说,所有制结构调整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市场化进程、对外开放以及地方政府行为模式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特别是地方政府行为模式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几个因素中显得十分突出。研究结果明显表明,中国持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与转型式的增长方式有关。
阶段性成果之二:《FDI与地方政府R&D投入对增长的带动效应与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靳涛、褚敏,《经济学家》2011年第12期)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中国各省区1995—2008年的面板数据和通过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比较分析FDI与政府R&D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与溢出效应。结果发现,FDI对本地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大于政府R&D投入产生的效应,而政府R&D投入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大;各区域的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了对FDI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但该能力与政府R&D结合的经济效益不明显。沿海地区FDI的竞争负效应显著,对邻近地区会产生挤出效应。
重大项目之六: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拓展:CQMM II期(项目负责人:龚敏,项目批准号:10JJD790001)
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1)筹备“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2年春季预测发布会”
根据课题组计划,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2年春季预测发布会”拟于2012年2月25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将公布了课题组对中国2012年上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共六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提出政策建议。
(2)阶段性成果
阶段性成果之一:《基于单位劳动力成本的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兼论劳工工资的上涨空间》(王燕武、李文溥、李晓静,《统计研究》2011年第10期)
内容摘要:计算、比较中国与主要出口竞争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ULC),发现中国制造业仍然具有较大的国际竞争优势,原因是多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明显快于工资增速,使单位劳动成本保持下降趋势。相对单位劳动力成本(RULC)的比较结果显示,即使不考虑提高工资将促使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升以及基础设施、国内市场、政治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在现有劳动生产率水平上,中国制造业仍能够承受约50%的劳动报酬上升。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ULC数据说明,尽管汇率低估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但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这种附加优势已基本消失。
阶段性成果之二:《城乡不同收入群体通胀差距对收入、消费的影响——基于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的实证分析》(龚敏、李文溥,《中国流通经济》2011年第10期》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实证分析了中国城乡不同收入群体所面临的收入差距、通胀差距及其对总需求的影响。通过构建城镇7个收入组别、农村5个收入组别的消费行为方程,本文分析了总量CPI的上涨对不同收入群体CPI、收入及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CPI的上涨对农村居民的冲击大于城镇居民,对低收入群体的冲击大于高收入群体。城乡以及城乡不同收入群体面临的通胀差异会扩大不同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差距,削弱我国居民对通胀的耐受力;同时抑制全社会居民消费需求扩张,使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下滑。旨在控制总量通货膨胀的政策需要兼顾缩小城乡居民的通胀差距。
阶段性成果之三:《2011-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再展望》(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6期)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分析2011年上半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其次,基于对2011-2012年内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判断,利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预测我国2011年下半年至2011年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第三,模拟美国经济二次衰退下,中国经济进出口可能受到的冲击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带来外汇储备的增加;第四,提出政策建议。
重大项目之七: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项目负责人:许文彬,项目批准号:11JJD790046)
课题按照投标书的原有计划进行,本阶段主要工作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就课题研究重点等进行有效地论证,多次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按计划及专家意见布置课题组相关任务;目前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经济转轨的长期考察:一个新视角》(许文彬,《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9期)
内容摘要:本文在一个长期的视角上重新审视了中国经济的转轨进程。论文认为,我国的经济转轨在一个更长期的视角上看是从采邑向市场的转轨,它要求建立以社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工业体系,从而使经济体内生出跨采邑交易的需求;还要求经济体制实现足够的市场化,才能使上述需求获得真实的市场表达。计划经济时期和经济改革时期在这个意义上就是互相补充的关系:前者开启了我国经济工业化的道路,后者为市场半径的扩大和市场规则的扩张提供了制度方面的支持。在二者的合力下,我国经济最终突破了延续千余年的采邑经济反馈环,迈向以契约化交易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