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12年第1期
(总第29期)
一、学术活动报告
1、2012年2月25日,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2年春季预测发布会“稳定增长与深化改革”在新华社新闻大厦隆重举行,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CQMM课题组同时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12年春季预测结果。本次发布是课题报告的第十二次发布,也是我国仅有的利用数理模型推演中国经济走势的学术活动之一。本次发布提供了中国2012年至2013年共八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数据;基于模型模拟分析,提出短期实施社会保险缴费返还政策可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开幕式由经济参考报总编杜跃进主持,厦门大学副校长李建发、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高级顾问俞寿谷先后致辞,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徐一帆、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规划处处长何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善同、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室主任杨志勇、经济参考报副总编骆国俊、经济参考报副总编陈宝玖、厦门大学社科处副处长陈武元以及经济科学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等单位的领导出席了研讨会。
2、2012年2月29日至3月3日,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应中国文化大学商学院邀请,参加了中国文化大学50周年校庆庆典活动及中国文化大学商学院主办的亚太商管学院高峰论坛,就大陆经济学理论的转轨在大会上发言。
3、2012年3月2日,中心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Seminar第一期如期开讲。中心助理教授王燕武汇报了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课题组近期的重要研究成果《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12年春季报告》(China’s
Economic Outlook:Forecast
& Analysis)的报告。报告会由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主持。
4、2012年3月23日,宁波大学陈昆亭教授应邀访问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并作客中心Seminar,为中心及经济学院师生作了题为“Analysis of the Great Divergence
under a Unified Endogenous Growth Model”的报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林致远主持本次Seminar。
5、为了解高校经济学学术研究的前沿动态,增强经济学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促进高校经济学学科的繁荣与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于2012年3月28~30日在重庆工商大学召开高校经济学学术前沿研讨会,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应邀参加,并作了题为制造业提高工资水平的传递效应研究的精彩报告,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关注。
6、2012年3月30日,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副编辑柴宁应中心邀请,访问中心洽谈了下一步合作事宜,并向厦门大学师生作了Get Read. Publish
with Springer.的报告。
7、2012年2月1-7日,应日本京都大学经济学部邀请,中心专任教师陈贵富赴日进行共同研究。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4)
课题基本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本阶段主要对已经有成果梳理、着手准备项目结题事宜,本阶段暂无阶段性成果。
重大项目之二: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邱崇明,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6)
课题基本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本阶段主要对已经有成果梳理、着手准备项目结题事宜,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异质性居民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邱崇明,黄燕辉《财经问题研究》2012年第4期)
内容摘要:本文从异质性居民的角度研究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产生。首先分析并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通过消费信贷可得性和消费信贷成本两种途经导致各地区居民具有不同的流动性约束,然后基于流动性约束差异将我国居民划分为四类异质性居民,并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异质性居民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质性居民是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最后,提出加大对二、四类居民消费信贷供给以及对三、四类居民降低消费信贷利率,从而缩小各地区居民面临流动性约束差异以缓解货币政策区域效应。
重大项目之三:我国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转型研究(项目负责人:林致远,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8)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及其防范》(林致远,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自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中央政府的财权得到了有效巩固和加强,充分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增强了宏观调控的能力。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地方政府事权、财权分配不规范以及举债约束弱化等问题凸显,再加上预算法相关规定,中国绝大部分地方政府没有发行债券的权力,致使地方债务呈迅速增长。本文从多种角度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状况,探索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方法,寻求相应防范化解措施。
重大项目之四:转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靳涛,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9)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经济增长效率路径的合理性揭示——基于国企垄断势力和地方政府主导双重影响的检验》(靳涛、张建辉、褚敏,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将地方政府主导行为、国有企业垄断和经济增长放入同一个框架内,并将行政垄断描述为政府主导和国企垄断的交叉作用。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只是资源集中的平台,如何影响本地经济的发展则是其背后的地方政府决定的,真正对经济增长效率产生不利影响的是政府行为对国有企业的干预。对地方政府来说,行政垄断在短期内能推动经济增长,并带来的巨大财政收益,但他们对增长效率的考虑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他们这种重视增长速度,漠视增长效率的增长路径必然也是无法持续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将政府和国企分开,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是消除行政垄断的必要条件。
阶段性成果之二:《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城市制度竞争力10年述评》(靳涛、张建辉,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考虑到制度的可比性,我们选择了中国大陆54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做了回顾。从2001到2010年整体来看,各个地区制度竞争力都有了提升,但考虑到各个城市变化态势的差异制度竞争力区域变化仍非常明显。在2001年珠三角的中山、深圳和佛山位居1、3、5位这说明珠三角在制度竞争力方面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在2003后的几年年长三角制度竞争力提升明显,像上海在2003和2004两年分局第一位,杭州、宁波、温州等浙江城市则在2006和2007年达到较高水平。到了2008年后可以看出,一些内陆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其制度竞争力提升更为显著,像无锡、长沙和扬州在2010年分列前三位。整体来看,在这十年中,长三角二、三线城市和长沙、东莞和包头进步最为显著,而珠三角城市竞争力则有减弱态势。
重大项目之五: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拓展:CQMM II期(项目负责人:龚敏,项目批准号:10JJD790001)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1)举办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暨CQMM2012年春季预测发布会
2012年2月25日,由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宏观经济高层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2年春季预测发布会“稳定增长与深化改革”在新华社新闻大厦隆重举行,厦门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CQMM课题组同时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2012年春季预测结果。本次发布是课题报告的第十二次发布,也是我国仅有的利用数理模型推演中国经济走势的学术活动之一。本次发布提供了中国2012年至2013年共八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数据;基于模型模拟分析,提出短期实施社会保险缴费返还政策可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2)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建议实行社会保险缴费返还政策,调整政府与居民收入分配关系,扩大居民消费》(李文溥,咨询报告,已投,2011年3月)
内容摘要在目前政府与居民收入分配比例失衡、政府的再分配调节力度不断减弱的情况下,实行部分社会保险缴费返还政策,有利于调整政府与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占比,降低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占比。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二:《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已接受)
内容摘要: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是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欧元区经济在2011年末明显减速,加上对希腊清偿债务能力的担忧,2012年欧元区经济前景依然黯淡。预计欧元区经济上半年经济减速将尤为明显,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有所恢复。在美国经济继续缓慢复苏的背景下,2012年,特别是上半年,中国货币政策很有可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此,在外生变量的假定下,基于CQMM的预测结果表明:2012年上半年,由于欧元区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的进出口增速有可能再次大幅度下滑。如果通过适当降息0.5个百分点并保持M2全年增长16%,那么,GDP增速可维持在8.59%的水平。但一季度GDP同比仅能增长8.42%,二季度可能进一步下降至8.35%;之后逐步回升。2012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将大幅度减轻。CPI将回落至3.33%的较低水平。2013年,经济增长率将回升到9.03%,CPI也将有所上升,达到4.55%这一值得宏观经济当局关注的水平。模型预测表明,即使欧元区经济大幅减速,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若能通过适当降息及时予以应对,那么,GDP的增速仅可能出现小幅下滑。因此,课题组认为,应对2012年可能出现的外部市场冲击,稳定经济增长,中国不需要也不应该再推出2008年底及2009年那样的大规模扩张政策。与此同时,在伊朗和叙利亚局势不会演变成石油危机的前提下,2012年为应对欧元区经济减速而实施的减息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反弹。
重大项目之六: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项目负责人:许文彬,项目批准号:11JJD790046)
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货币政策转换中麦卡勒姆规则的实证检验》(许文彬、厉增业,《经济管理》2012年第1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2010年1月我国开始实行的货币政策方向转换为着眼点,对货币政策麦卡勒姆规则进行了实证检验。论文首先对货币政策麦卡勒姆规则的文献做了一个扼要的综述;其次简要介绍了麦卡勒姆规则及其发展,并论证了该规则对我国当前的适用性;再次,论文介绍了本文实证样本数据的选择和技术性处理方式;再次,论文检验了麦卡勒姆规则下我国的基础货币反应函数,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两项改进:其一、引入外汇储备增长率这一解释变量,发现模型对基础货币增长率的解释能力得到了增强,其二、以通货膨胀率作为解释变量考察基础货币的增速关系,发现通货膨胀率的变动一定程度上是货币政策操作实施后的结果。论文最后总结了实证结论,并阐述了可能的政策启示。
阶段性成果之二:《中国货币政策转换中泰勒规则的实证检验》(许文彬、厉增业,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以2010年1月我国开始实行的货币政策方向转换为着眼点,对货币政策泰勒规则进行了实证检验。论文首先对货币政策泰勒规则的文献做了一个扼要的综述,并简要介绍了泰勒规则及其发展;其次,论文介绍了实证样本数据的选择和技术性处理方式;再次,论文以中国的宏观经济数据检验并重新构建了泰勒规则反应函数,讨论了各参数的具体现实涵义;论文进而对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和GDP缺口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并做了参数的稳定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名义利率对通货膨胀率反馈机制欠缺的结论。论文最后总结了实证结论,并阐述了可能的政策启示。
阶段性成果之三:《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研究》(许文彬、吉佳,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论文首先回顾了我国自1993-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的基本状况,然后以这18年的季度数据与GDP增长率做了一个整体的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两方面结构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一,以30个省(市)18年来的面板数据实证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地域结构效应;其二,以3大产业12个行业18年来的面板数据实证了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产业结构效应;论文最后对实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据以对十二五期间及更长一段时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投向做了若干政策建议。
重大项目之八: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增长(项目负责人:陈贵富,项目批准号:12JJD790001)
按照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详细布置各成员的工作任务,要求各成员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出色完成本课题研究。2012年第1季度的主要工作是文献的收集、整理及综述工作,并启动子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Formal
employment, informal employment andincome differentials in urban China》(Guifu Chen
and Shigeyuki Hamori,《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录用待刊)
内容摘要:Oaxaca’s
study (1973), along with 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
questionnaire (pooled 2004 and 2006 data), is used as the basis for this study
in estimating the formal-informal employment hourly income differential, as
well as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male-female employment hourly income
differential in urban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formal and informal employment account for a much
higher percentage of the hourly income differential than do discrimination. In
addition, ignoring the sample selection bias, one finds the formal male-female,
the informal male-female hourly income differential and the degree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informal women’s employment will be overestimated;
conversely, the degree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ormal women’s employment will
be underestimated.
阶段性成果之二:《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老龄人口再就业问题研究》(陈贵富,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CHNS问卷调查数据,从微观的角度分两个阶段(1997与2000年, 2004与2006年)分析了影响我国退休人员被返聘的各种要因、退休返聘率的时期变化要因。估计结果显示,在未进入老龄化时期,较年轻、男性、文化水平较高、拥有农村户口、居住在乡镇、居住地区年轻人失业率较低的退休者被返聘的可能性较高。而在进入老龄化时期,较年轻、较健康、男性、文化水平较高、拥有农村户口、居住在东部地区(辽宁、山东、江苏和广西)、家庭其他成员的平均收入较高的退休者被返聘的可能性较高。另外,本文的估计结果显示,后一时期退休返聘概率低于前一时期的原因,可能是退休者在后一时期所面临的不可观测被雇用环境比前一时期有所恶化。最后,本文为提高老龄人口就业率提出了政策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三:《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Determinants ofHousehold
Saving(Consumption) in China:
A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1995–2010》(陈贵富,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rate in China for urban, rural,
and all types of households and a pool of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using
recent data, panel provincial data of 1995–2010, and a superior estimation
model—system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one-year lag of the saving rate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The real rate of growth of per capita incom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urban household saving rate; however, it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rural
household saving rate. The young, old, and all dependency ratiosare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in some cases whilethe real interest rate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 some cases. The change in the rate of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 many cases.
重大项目之八: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项目负责人:彭水军,项目批准号:12JJD790027)
按照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详细布置各成员的工作任务,要求各成员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出色完成本课题研究。2012年第1季度的主要工作是文献的收集、整理及综述工作,并启动子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世界低碳外国投资现状和前景分析及我国的促进政策框架构建》(彭水军、侯无双,《亚太经济》2012年第02期)
内容摘要: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也是世界各国实施经济发展战略时优先考虑的内容。然而,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向低碳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金和技术约束成为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两大主要挑战。作为主要的碳排放者的跨国公司却同时掌握着主要的低碳技术和资金资源,并可以通过低碳投资将这些资源向东道国转移。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低碳外国投资以达到促进发展与减缓气候变化的相互协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重大。本文首先概述了世界低碳外国投资的基本概况与发展前景以及我国利用低碳外国投资的现状,接着分析了我国在吸引和利用低碳外国投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探讨了我国低碳外国投资促进政策框架的构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