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术活动报告
1、2012年4月13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教授访问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并应邀做客厦门大学南强学术讲座第484讲暨宏观经济研究中心Seminar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第四讲,为中心及我校广大师生演讲《危机后的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冲突与前景》。
2、5月3日至6日,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郭国兴副教授应邀访问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在中心Seminar上做了题为“A Study on MNE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n China: Evidence from Taiwanese and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的学术报告。郭国兴博士现为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商学院副教授,同时担任台湾行政部门大陆委员会咨询委员和经济部贸易投资委员会咨询委员等职务,主要研究领域是两岸经贸政策、台湾全球化经贸战略与产业等。演讲结束后,中心聘任郭国兴副教授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李文溥主任为其颁发了聘书。
3、两岸民间交流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发挥民间社团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作用,5月17日至18日,由福建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中华公共事务管理学会(台湾)联合主办的“2012两岸民间社团交流合作论坛互动管理研讨会”在福州举行。两岸民间社团代表、特邀专家80多人分别就“两岸社团在交流便利化过程中的使命”和“两岸社团在开发平潭综合实验区中的作用”两个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和对策探讨。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作为特邀专家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4、为探索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中的功能与手段,发挥教育部(经济类)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服务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5月26-27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承办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金融发展论坛暨2012年度教育部(经济类)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在成都隆重举行。教育部社科司规划处处长何健,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骁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大学教育部(经济类)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主要负责人及学者70余名,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与政策问题。开幕式之后,南开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柳欣、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曹廷贵、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汪昌云、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李文溥、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陈钊等五位教授作了主题演讲报告。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李静、王燕武应邀出席了研讨会,在“产业调整与经济发展”分会场上,分别报告了他们的近期研究成果:“中国工资收入差异的结构变化及其原因分析”、“人力资本与行业工资差距”。会议期间,何健处长及各基地主任还就“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2011计划’与‘基地建设’”等进行了专题讨论。
5、6月16日-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研究》杂志社、《经济学动态》杂志社、香港经济导报社、中国经济实验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2012)”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发布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内研究机构、高等院校、政府部门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和国外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围绕“稳定宏观经济,推进结构性改革”等进行了探讨与交流。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应邀出席论坛并在大会上报告了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在我国行业间工资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及成因问题上的近期研究发现,这也是李文溥教授连续第六年应邀出席中国经济增长与周期国际高峰论坛并作大会发言。
6、6月18日下午,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美国埃默里大学教授赵蕊做客宏观经济研究中心Seminar第九讲,为我校师生做题为“Macroeconomic models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院经济学系共同主办。演讲结束后,在座师生踊跃提问,现场气氛十分热烈,赵蕊教授细致解答了诸多问题。,令在座师生获益匪浅。
7、6月20日下午,应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邀请,美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资深金融分析师方极光博士做客中心Seminar第十讲,做了《Financial Risk Modeling—A Case Study of Model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的主题演讲。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本次报告会。演讲结束后,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师生与方博士就彼此关心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交流。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4)
课题基本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本阶段主要对已经有成果梳理、着手准备项目结题事宜,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偏向性技术变迁、习惯形成与中国经济周期特征——基于RBC模型的实证分析》(吕朝凤,《经济评论》2012年第2期)
内容摘要:本文构建了一个同时引入偏向性技术变迁与中性技术冲击的包含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并以此模型为基础,对1979-2009年间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中国的特征事实较一致;对中国宏观经济的解释力要强于未包含劳动的RBC模型、包含资本劳动的可分劳动RBC模型、引入居民消费的习惯形成的可分劳动RBC模型,说明这一模型更符合中国经济的特征事实;与正的中性技术冲击具有正财富效应相反,正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冲击具有明显的负财富效应特征;我国1979-2007年间推行的降低劳动弹性的偏向性技术变迁工业化发展战略促进了我国居民消费的增加、资本积累与GDP产出的提高,故而认为,这个战略是成功的。
重大项目之二: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邱崇明,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6)
课题基本按照计划进行,本阶段主要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省际资本边际报酬再估算及无谓损失评估》(卢盛荣、易明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年第4期)
内容摘要:考虑到中国省际资本品与最终产品的价格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利用中国省际宏观数据,重新估算了1993-2008年中国各省份的实际资本边际报酬(PMPK),推算均衡人均资本与产出,由此计算出产出无谓损失。研究表明,与名义资本边际报酬类似,我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资本边际报酬呈现出人均产出较高的东部地区高于人均产出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的状况。 资本边际报酬的显著差异说明我国存在资本的无效率分布。据计算,资本无效分布造成的产出无谓损失大致占当年总产出的7%-10%左右。其中,接近90%是由于政府干预下资本流动受阻造成的无谓损失,而由于投资价格水平差异造成的损失仅占10%。
重大项目之三:我国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转型研究(项目负责人:林致远,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8)
课题基本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本阶段主要对已经有成果梳理、着手准备项目结题事宜,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我国2007年宏观社会核算矩阵(SAM)的编制》(林致远,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社会核算矩阵(SAM)是应用一般均衡分析的起点。本文利用我国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平衡表以及《中国财政年鉴》等提供的数据,采用复式账户平衡的方法,建立了一个包含政府基金账户的宏观社会核算矩阵,以相对完整地刻画我国当前的财政预算格局,旨在为进一步的关于财税领域的应用一般均衡分析提供数据上的准备。
阶段性成果之二:《财政学》(林致远、邓子基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即出)
内容摘要:财政学是大学本科经济学专业和公共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财政学专业主干课程。本书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财政基础理论,包括财政目标与评价标准、财政起因与职能、财政决策与政府失灵、外部性等;二是财政支出,包括财政支出规模、社会救助支出、社会保险支出、成本—收益分析等;三是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原则、税收的转嫁与归宿、税收制度、政府债务等;四是专题,包括公共企业、政府间财政关系、财政政策等。本书适合经济管理类和公共管理类的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相关人员的参考读物。
阶段性成果之三:《建立扩大内需的财政制度》(咨询报告,经由厦门市委宣传部报送中办,获厦门市委宣传部2011年度“好信息”奖)
内容摘要:现行的政府及其财政制度安排是导致我国当前经济呈现“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特征的重要原因。随着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急剧变化,当前的增长模式必须转向以扩大居民消费为主的内需导向型经济。为此,必须对当前的财政制度安排做出重大调整。
重大项目之四:转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靳涛,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9)
课题基本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本阶段主要对已经有成果梳理,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制度与经济发展——中国城市制度竞争力10年述评》(靳涛、张建辉,已投稿)
内容摘要:考虑到制度的可比性,我们选择了中国大陆54个有代表性的城市做了回顾。从2001到2010年整体来看,各个地区制度竞争力都有了提升,但考虑到各个城市变化态势的差异制度竞争力区域变化仍非常明显。在2001年珠三角的中山、深圳和佛山位居1、3、5位这说明珠三角在制度竞争力方面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而在2003后的几年年长三角制度竞争力提升明显,像上海在2003和2004两年分局第一位,杭州、宁波、温州等浙江城市则在2006和2007年达到较高水平。到了2008年后可以看出,一些内陆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其制度竞争力提升更为显著,像无锡、长沙和扬州在2010年分列前三位。整体来看,在这十年中,长三角二、三线城市和长沙、东莞和包头进步最为显著,而珠三角城市竞争力则有减弱态势。
重大项目之五: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拓展:CQMM II期(项目负责人:龚敏,项目批准号:10JJD790001)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1)筹备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2年秋季预测发布会
(2)阶段性研究成果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2012-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3期)
内容摘要: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依然是2012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由于欧元区经济在2011年末明显减速,加上对希腊清偿债务能力的担忧,2012年欧元区经济前景依然黯淡。预计欧元区经济上半年经济减速将尤为明显,下半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有所恢复。在美国经济继续缓慢复苏的背景下,2012年,特别是上半年,中国货币政策很有可能会做出相应的调整。为此,在外生变量的假定下,基于CQMM的预测结果表明:2012年上半年,由于欧元区经济的不确定性,中国的进出口增速有可能再次大幅度下滑。如果通过适当降息0.5个百分点并保持M2全年增长16%,那么,GDP增速可维持在8.59%的水平。但一季度GDP同比仅能增长8.42%,二季度可能进一步下降至8.35%;之后逐步回升。2012年通货膨胀的压力将大幅度减轻。CPI将回落至3.33%的较低水平。2013年,经济增长率将回升到9.03%,CPI也将有所上升,达到4.55%这一值得宏观经济当局关注的水平。模型预测表明,即使欧元区经济大幅减速,在美国经济缓慢复苏的背景下,若能通过适当降息及时予以应对,那么,GDP的增速仅可能出现小幅下滑。因此,课题组认为,应对2012年可能出现的外部市场冲击,稳定经济增长,中国不需要也不应该再推出2008年底及2009年那样的大规模扩张政策。与此同时,在伊朗和叙利亚局势不会演变成石油危机的前提下,2012年为应对欧元区经济减速而实施的减息等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不会导致通货膨胀的反弹。
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二:《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2012年)——市场退化与收入差距扩大》(李文溥主编、龚敏副主编,经济学科出版社,2012年4月版)
内容摘要:刚刚过去的2011年,相比深陷在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里的欧美经济,中国经济的宏观表现应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全年经济增长9.2%,与2010年相比,虽然回落了1.2个百分点,但从当今世界范围看,可谓骄人;从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比较角度看,仍然是一个不俗的增长实绩。然而,由于2009、2010年为抗击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保增长”所投放的大量信贷,造成了严重的流动性过剩,加上农产品价格的高涨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2010年底开始,通货膨胀成为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危险。尽管2011年上半年相继采取了相当严厉的紧缩政策,2011年的居民消费价格还是突破了年初定下的4%的控制目标,达到了5.4%,比201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但是,令人欣慰的是,经过一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到2011年下半年,价格水平的过快上涨得到了初步抑制;同时,经济增长速度在高位中稳中趋降。从发展阶段的角度看,在跨入了人均GDP4000美元这一上中等收入经济体门槛之后,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从高速增长逐步转向次高速以至中速增长的阶段。如能在未来15年左右继续保持次高速以至中速增长,中国将步入世界发达经济行列。一个曾是人均GDP倒数世界第二的世界最大的最不发达国家,在五十年的时间里,经济起飞,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至步入现代经济行列,无疑是世界经济史的一个奇迹;一个占世界人口1/5以上的大国从最不发达国家变身为现代发达经济国家,对世界经济发展显然具有历史性意义;它也是对创造了这一历史奇迹的这一代中国人辛劳、汗水、心血甚至牺牲的最好奖励。
重大项目之六: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项目负责人:许文彬,项目批准号:11JJD790046)
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许文彬、吉佳,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1985-2010年的分省、分地区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近10来年若干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文献;接着分阶段简要回顾了1980年至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历程,得出若干定性结论。论文的实证部分分为两节:先介绍了论文的数据来源,并采取分步剔除法确定基本实证模型;再以该模型为基本工具考察了跨时、跨省、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并验证了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论文最后对实证结论进行了总结,并在短期和长期两个时间尺度给出若干政策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二:《我国经济增长的行业投资驱动差异性研究》(许文彬、吉佳、王国强,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1985-2010年的分省、分地区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论证了不同省市地区经济增长的行业投资驱动差异。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近10来年若干有参考价值的研究文献;接着分阶段简要回顾了1980年至今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历程,得出若干定性结论。论文的实证部分分为两节:先介绍了论文的数据来源,并采取分步剔除法确定基本实证模型;再以该模型为基本工具考察了分省、分行业、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论文最后根据实证结论分别就东部、中部、西部和全国范围的产业政策设计提出了若干参考性建议。
重大项目之七: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增长(项目负责人:陈贵富,项目批准号:12JJD790001)
阶段性成果之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老龄人口再就业问题研究》(陈贵富,已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CHNS问卷调查数据,从微观的角度分两个阶段(1997与2000年, 2004与2006年)分析了影响我国退休人员被返聘的各种要因、退休返聘率的时期变化要因。估计结果显示,在未进入老龄化时期,较年轻、男性、文化水平较高、拥有农村户口、居住在乡镇、居住地区年轻人失业率较低的退休者被返聘的可能性较高。而在进入老龄化时期,较年轻、较健康、男性、文化水平较高、拥有农村户口、居住在东部地区(辽宁、山东、江苏和广西)、家庭其他成员的平均收入较高的退休者被返聘的可能性较高。另外,本文的估计结果显示,后一时期退休返聘概率低于前一时期的原因,可能是退休者在后一时期所面临的不可观测被雇用环境比前一时期有所恶化。最后,本文为提高老龄人口就业率提出了政策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二:《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Consumption) in China: A Panel Analysis of Provincial Data, 1995–2010》(陈贵富,已投稿)
内容摘要: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terminants of household saving rate in China for urban, rural, and all types of households and a pool of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s, using recent data, panel provincial data of 1995–2010, and a superior estimation model—system 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GMM). 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one-year lag of the saving rate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The real rate of growth of per capita incom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urban household saving rate; however, it has a negative effect on rural household saving rate. The young, old, and all dependency ratiosare negative and significant in some cases whilethe real interest rate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 some cases. The change in the rate of the consumer price index is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 many cases.
重大项目之八: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项目负责人:彭水军,项目批准号:12JJD790027)
课题按照计划进行,本阶段主要进行文献资料整理、搜集,论证课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