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课题的研究计划,课题组已经完成项目研究工作,已经于2014年底结项。
2.重大项目之二:中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项目负责人:许文彬,项目批准号:11JJD790046)
本课题基本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正在撰写最终报告。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许文彬,《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内容摘要:本文使用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了近十几年来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论文在简要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首先概括总结了城市化(可能)影响经济增长的四条基本渠道及其作用机理,然后以此为依据进行了基本计量模型的构建和相关变量的选择;论文接着对计量结果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从而得出两个基本结论:其一、过去十几年中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来自物质资本渠道,属于“粗放型”城市化阶段,并且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二、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驱动的其他渠道效应还比较弱,要实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长期良性互动,就应大力推动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等渠道效应的发挥、推动城市化逐步转向“集约型”模式;十八大提出的“加快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思路可能将成为这一转向的标志,基于这一研判,论文最后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二:《FDI、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双门槛效应》(许文彬,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FDI对经济增长是否总是起到正面推进作用?进一步,该作用的发挥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当地的金融发展水平?这是我国当前修订对外开放政策框架前所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使用Hansen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采用我国1992-2012年省际面板数据对FDI对经济增长作用的金融发展门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与一般认为的FDI总能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观点不同,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明显的金融发展门槛效应,而且是双重门槛:当金融发展水平低于低门槛时,FDI对地区经济会有抑制作用;在高低门槛之间,FDI对经济增长会有比较显著的促进作用;高于高门槛时,FDI对地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将逐步回落;金融发展双重门槛的存在使得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整体呈现倒U型。论文最后据此提出应根据地区金融发展程度实行差异性政策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3.重大项目之三: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变化与经济可持续增长(项目负责人:陈贵富,项目批准号:12JJD790001)
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Empirical research on monetary policy, asset prices and inflation: an analysis based on provincial panel data in China》(陈贵富(通讯作者)、Liu和Hamori, Applied Economics,2014,46(34),4190-4204)
内容摘要:In this article, we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correlations among monetary policy, asset prices and inflation and assess the regional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for the period October 2007 to July 2013. We focus on the interdependencies among monetary policy and asset price fluctuations by using the 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 as the preferred variable for analyzing monetary policy movement. In particular, we apply a 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 in a panel setting, which allows researchers to examine variations over time or across individual regions. The empirical results presented herein indicate that monetary policy reacts actively to asset prices, although it is still shown to be ineffective. In addition, we find that asset prices display some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ir response to an unexpected monetary policy shock.
阶段性成果之二:《Financial Development, Labor Participation, and Employment in Urban China》(陈贵富and Sizhuo Chen,Emerging Markets Finance and Trade录用待刊)
内容摘要: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labor participation and employment ratios in China. First, we find that the impacts of financial deepening degree on labor participation are different across regions. The coefficient for financial efficiency degre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nly in the western region. Second, we find that the coefficient for financial deepening degre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only in the western region. Increasing financial efficiency degree decreases employment probability, with the effect being relatively less marked in the central region; However, this probability increases with financial efficiency degree increasing in the western region.
阶段性成果之三:《教育水平与中国家庭储蓄》(陈贵富,《厦门大学学报》录用待刊)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1996-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和系统GMM模型研究了我国家庭的储蓄率的决定要因,在控制了相关解释变量的基础上首次研究了劳动力教育水平对我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本文实证结果表明了劳动力人均教育年数增加1年,家庭储蓄率提高3.15个百分点,滞后1期的人均教育年数增加1年,导致家庭储蓄率降低2.41个百分点;但是比较这两个变量系数可以发现,人均教育年数的增加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最终为正。本文实证结果还表明了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分组构成对我国家庭储蓄率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小学毕业劳动力占比增加1%,家庭储蓄率平均下降0.262个百分点;初中毕业劳动力占比及其一期滞后项对储蓄率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高中毕业劳动力占比的系数为正并且在统计水平上显著,但是该变量的一期滞后项的系数则显著地为负,比较这两个系数可以发现,该变量的增加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最终为正;大专及大专以上毕业劳动力占比增加1%,家庭储蓄率平均提高大约0.400个百分点。
4.重大项目之四: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技术进步与中国经济增长效率(项目负责人:彭水军,项目批准号:12JJD790027)
课题按照研究计划进行,本阶段主要是对已有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对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重新论证,暂无阶段性研究成果。
5.重大项目之五: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差异——人力资本的视角(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13JJD790025)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项目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原因初探——基于人力资本结构视角》(刘榆、刘忠璐、周杰峰,《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录用待刊)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人力资本结构视角解释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理论上,本文根据人力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放弃了传统上将人力资本加总为一个总量的做法,将人力资本分为三种不同类型:企业家人力资本、专业人力资本和普通人力资本,三种人力资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生产函数。实证上,本文运用2003年-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和比较了不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特别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作用更强。地区水平上,中部地区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最强,东部地区专业人力资本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最大,西部地区企业家人力资本对于生产的直接作用最显著。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二:《The Finance-Growth Nexus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the Western China》(黄燕萍、刘榆,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whether higher level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FD)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economic growth using data on over 31 provinces from 1997 through 2012. Specifically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western region because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 is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Theoretically, our research is different from existing literature, FD influence GDP growth solely and strictly through the channels (TFP growth, and investment of physical capital). Improving TFP rather than increasing investment is the key for an economy to grow sustainably. Our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suggest that FD is more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than human capital in affecting GDP growth, and the impact of FD on TFP growth is statistically and economically significant in all regions, but i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in the west, the poorest region of China.
6.重大项目之六:矫正要素比价扭曲,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龚敏,项目批准号:13JJD790026)
按照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详细布置各成员具体负责的工作任务,要求各成员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出色完成本课题研究,产出高高质量、水平的研究成果。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文献的收集、整理及综述工作,着手启动各子课题的研究,暂无阶段性成果。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项目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2014-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再展望》(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6期)
阶段性成果之二:《中国资本利用率、企业税负与结构调整——基于内生化资本利用率的视角》(龚敏、谢攀、李文溥,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内生化资本利用率,分析了技术进步冲击、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以及调整企业所得税率等政策对资本利用率、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中国的资本利用率水平,可在实现稳定增长的同时,降低资本产出比,改善经济结构。其次,短期内,允许企业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虽然可以减轻企业的税负,但却会降低企业的资本利用率。最后,从长期来看,当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的政策已促使企业加快设备更新,推进科技研发创新之后,就需适当调高企业所得税率,才能够提高经济长期的资本利用率水平,降低资本产出比。
阶段性成果之三:《调整税收政策对居民消费率的效应分析》(武晓利、龚敏,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三个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试图从转型期中国居民面临的收入冲击和信贷约束出发,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消费率变化的动态特征,并探讨了调整税收政策对居民低消费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高经济增长伴随着高储蓄率和低消费率,而收入冲击和信贷约束强化了经济增长对消费率下降的影响。(2)提高资本利得税率、降低劳动所得税率或者提高企业生产税率会通过两种途径影响储蓄率和消费率,最终使储蓄率下降和消费率提高。基于模型的数据模拟结果表明:调整税收政策如降低劳动所得税率、提高资本利得税率和提高企业生产税率是提高居民消费率的有效措施。
阶段性成果之四:《建议适度调整未来两年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龚敏等,《新华社内参》第500期)
阶段性成果之五:《财政分权及支出结构促进了城乡收入均衡化水平么?》(靳涛、李明昕,《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年第6期)
阶段性成果之六:政府行为与产业结构失衡——基于转型期区域差异视角的揭示》(靳涛、陈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阶段性成果之七:《政府干预、金融歧视与资本市场扭曲——基于中国不同所有制部门的行业分析》(李帅、靳涛,《现代财经》2014年第12期)
7.重大项目之七:发展服务经济的经济发展及结构转换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文溥,项目批准号:14JJD790025)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项目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2014-2015年中国宏观经济再展望》(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6期)
阶段性成果之二:《从经济特区到自由贸易区——论开放推动改革的第三次浪潮》(李文溥、陈婷婷,《东南学术》录用待刊,并刊发省政府顾问要报,送福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参阅)
内容摘要:中国的改革开放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面临着新的任务。就经济体制改革而言,中国面临着从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进一步转轨。进一步规范政府经济职能,推进国有经济改革,实现利率市场化,打破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垄断,解除管制,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上的可兑换等等;同时,中国再度面临着进一步对外开放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挑战。
阶段性成果之三:《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及规模控制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CQMM的模拟分析》(李文溥等,《数量经济研究》2014年第5卷 第2辑)
8.重大项目之八:集聚、结构转变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城市的分析(项目负责人:邵宜航,项目批准号:14JJD790026)
按照本课题的研究计划,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详细布置各成员具体负责的工作任务,要求各成员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出色完成本课题研究,产出高高质量、水平的研究成果。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文献的收集、整理及综述工作,着手启动各子课题的研究,暂无阶段性成果。
本课题按照研究计划,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项目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结构性视角下经济增长动力探寻》(邵宜航、刘雅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26日)
内容摘要:本文应《中国社会科学报》经济版编辑部之约,在本课题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了前期研究结论,提出探讨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动力必须重视经济产业结构、空间集聚结构、以及社会分层结构的结构性因素以及不同结构间的相互关联性的影响。特别是强调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空间集聚的协同发展,以及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分层结构演化的协调性对经济增长的主要作用。
阶段性成果之二:《集聚与结构转变双重视角下的城市化与经济增长》(邵宜航、朱昊,工作论文投稿中)
内容摘要:从发展史的视角审视经济增长,可以发现各国的经济增长历程无不伴随着以城市化为典型事实的经济结构转变与经济活动的集聚。以往相关的城市化与增长研究更多侧重于结构转变的作用,我们则强调必须同时考虑结构转变和集聚效应才能更确切反应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以我国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为背景,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包含结构转变和集聚效应的城乡两部门增长模型展开了理论探讨,并进一步利用我国区域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的主要结论表明,从集聚和结构转变的双重视角更能解释我国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各区域经济增长表现的差异,注重集聚效应的城市化才是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
阶段性成果之三:《产业关联、共同集聚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城市和工业微观数据的分析》(邵宜航、朱昊,工作论文投稿中)
内容摘要: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性是新近经济增长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近年来,基于产业间的关联性,集聚形式的探讨也从单一产业部门的集聚拓展到产业部门之间的共同集聚,但相关研究还未涉及共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各个城市的微观数据,深入考察了二三产业共同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显示,总体而论,共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正向影响,同时产业结构的高端化与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将有助于共同集聚增长效应的发挥。进一步,从经济规模看,大城市共同集聚的增长效应显著优于中小城市,而从细分行业的产业关联性看,关联性更强的行业部门的共同集聚也表现出更强劲的对增长的促进作用。据此,我们也讨论了相关政策含义。
阶段性成果之四:《城市群视角下的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邵宜航、郑雪、张朝阳,工作论文投稿中)
内容摘要:城市群在经济增长中作用日益得到强调,但关于城市群中的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影响的规范分析却不多见。本文利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1995年以来的数据,在分别测算各区域空间关联性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检测了三大城市群的集聚在城市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作用。分析发现,我国三大城市群中只有长三角城市群最符合各种城市群的界定标准。计量结果进一步表明只有经济空间关联性显著的长三角城市群的集聚对群内各城市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结合计量分析结果,本文讨论了城市群集聚对增长的影响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五:《中国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劳动力配置》(江永基、蔡继明,第14届中国青年经济学者论坛参会论文,2014年8月23-24日,北京;第14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参会论文,2014年12月13-14日,深圳;目前准备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消费生产者两阶段决策方法,构建一个基于比较利益相等原则的三部门分工交换模型,并在这个模型的基础上对产业间的劳动力配置进行数值模拟。借由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经验数据之间的比较,我们发现本文的理论模型能够捕捉到中国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劳动力配置的大体趋势。透过与新古典和新兴古典学派劳动力配置结果的对比,本文模型更能凸显出对现实解释力的优势,充分表现出比较利益相等原则较佳地适用于像中国这样部门产能对劳动力具有制度性约束特征的发展中国家。
阶段性成果之六:《比较利益相等原则及其均衡的适定性证明》(江永基、蔡继明,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消费生产者两阶段决策方法,结合个体的决策行为和部门的整体设定,为一般化的广义价值论构建了多部门分工交换的模型框架。在这个框架下,本文论证一种全新的、有别于新古典\新兴古典一般均衡传统的劳动力配置条件,可称之为“比较利益相等原则”。这个原则不仅一般化两部门模型的配置条件——比较利益率相等,而且借由文献的探讨,我们认为它较其他劳动力配置条件更能描述经济的真实情况。透过严谨的数学分析和数值实例,本文力图证明在比较利益相等原则下,多部门的经济系统中存在唯一一组均衡的劳动力配置,并且它的动态调整过程是渐近全局稳定的。从而为广义价值论中最核心的基本命题——比较利益相等——赋予了严格的数学支撑,另一方面也为整个理论的严谨化和规范化奠下了最后一块基石。
★学术研讨会情况
会议名称:2014中国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
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4年秋季预测发布会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
举办时间、地点:2014年09月11-12日,德国海德堡
成果摘要:9月12日,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在德国海德堡联合举行“2014年中国宏观经济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秋季预测发布会”,公布今明两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这是我校首次在欧洲发布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结果,也是该成果的第十七次发布。该项研究基于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2006年研制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进行,经过多年发展,该模型已成为一个拥有55个随机方程、8个恒等式和72个变量的中等规模的宏观联立方程模型,是目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宏观经济预测模型。
发布会上,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建发表示,自2006年以来,以“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为基础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发布已经举行了17次,已经成为中国最具权威的宏观经济预测,为改善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这项研究不断改进和完善,影响力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中国第一本向全球发行的英文版《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报告》的出炉,使得这项研究逐步走向了世界,极大提升了厦门大学学术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他希望,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下,这一项目能不断发展,取得更大的成功。
一组数据:中国经济将继续减速
课题组预测,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态势还将一直持续。预计2014年全年GDP增速为7.49%,基本上能实现年初中央提出的预期经济增长目标;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率下滑的趋势仍将持续,2015年,预计GDP增长率将继续下降至7.37%。
物价方面,2014年CPI预计将上涨2.51%,略低于2013年。但是,在较快增长的货币供应量压力之下,尽管2015年的经济增长率仍在下降中,CPI却将进一步上升至2.80%。课题组认为在目前中国经济的自然稳定增长率低于预期经济增长率的情况下,如果宏观经济政策当局持续进行微刺激,通货膨胀的压力将会有所上升。
其他反映经济“温度”的相关预测数据为: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未来两年将继续维持负增长,但降幅将继续收窄。2014年PPI预计为-1.53%,2015年降幅可能进一步收窄至-0.98%。对外贸易方面,2014年以美元、按现价计算的出口总额预计仅增长5.15%,比上年下降2.97个百分点;进口总额增速可能下降至5.52%,比上年下降1.71个百分点。2015年外部经济加快复苏有可能促进中国进出口的恢复性增长。
一个建议:适度下调经济增长目标
课题组表示,过去三年,运用微刺激政策进行定向调控,力图将经济增长率稳定在7.5%以上,是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思路。
然而,在课题组看来,这一政策实施的结果却是:中国经济步入了“经济增速下滑—微刺激稳增长—小幅反弹—再度下滑”的周期循环中,而且政策实施成本越来越大,刺激时点不断提前,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却在不断递减。
课题组认为,这说明,短期的需求刺激只能用于熨平周期波动,不可能在经济的自然稳定增长率较低的情况下,长期人为地抬高经济增长率。
课题组建议,在经济周期下行区间,应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适当下调预期经济增长率。
利用CQMM模型,课题组模拟了下调预期经济增长率的宏观经济效应。结果表明,如果将2012、201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适当调整至7.2%左右,将引发一系列良性反应——一定程度上减缓超发货币的压力,降低为稳增长而扩大政府投资的压力,改善政府财政收支状况,降低政府债务负担和企业的债务杠杆率。更重要的是,模型计算结果还表明:将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2%左右,也不会因此产生就业问题。
会上,我校还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联合发布了《2014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查》结果,问卷共设计了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直接相关的16个问题,涉及中国当前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下行压力、2014欧美经济形势、2014年下半年中国可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等四大类,共有来自中国各大学、研究机构及政府部门的93位经济学家参与该项调查。调查显示,68%的专家认为房地产业投资增速回落以及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是中国当前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下行压力;绝大多数专家认为2014年欧美经济将呈现回暖态势,经济发展形势较为乐观。
来自中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当天的发布会,并围绕我校发布的研究报告和“新发展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等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