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看了这个报告,我总的感觉是很细腻。听了前面专家的发言,我讲几点意见,如果有不同意见的更好,想就物价这个问题在这儿跟大家讨论一下。因为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各界关注的都很多,就物价问题我谈四点小意见。
第一点,物价的不同认识而带来的对我们当前治理的措施的不同看法。
第二个,对居民承受度的问题。
第三个,对今年物价走势的预测。
第四个,提几点意见。
第一个,大家对前几次物价上涨的特征比较认同,特征之后的话,对于原因的推动有不同意见了。我觉得这次物价上涨成本是很重要的原因,但是我觉得不能太单一强调成本推动,而忽视了其他的推动。特别是我们厦门大学的报告也强调了需求的推动。
我们目前很多措施里面,特别是对流通性的治理方面,我想更重要的还是对通货膨胀预期的控制。如果过多地强调了成本结构,如果用需求管理的办法不能治理目前成本推动的通胀,这个结论就有点不太合适,这是第一个问题。
目前的话,我们治通胀就是既治眼前的通胀,又治通胀预期。
第二个,对居民对物价承受度的问题,在学术界讨论中提出来,提高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承受度,这个意见一出,遭到了大批网民的狂轰乱炸,说经济学家没良心,不替老百姓说话。我觉得应该把两件事分开,在我们经济高速增长10%的情况下,允许5%以下或者3%以上在这个区间有适当的膨胀。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现在不仅把物价当成一个经济问题,它已经变成一个经济加社会问题了,他是一个更大的社会问题了。居民物价上涨承受度,我觉得应该做一个分析,我个人觉得改革开放三十年过程当中,我们曾经有过百分之十几,二十几的通胀,大家都过来了,现在居民的承受度下降,这可不一定是坏事,有一定的原因,这个原因一个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当时高度计划经济形势下,把市场化价格放开,起调整作用,这个大家就咬牙来承受。现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收入分配差距也拉大了,这个时候再让中低收入者来承受,那不可能了。从种种理由我们感到物价上涨,从居民承受度角度还是要有一个分析,经济增长对应我们4%,5%的物价上涨还是可以允许的,但是我们还是要采取措施。特别是这次措施和社会保障挂钩,还是不错的办法。
第三个要点,对今年物价走势的判断。前一年的判断是前高后低,去年是前低后高。到了今年,种种因素觉得是不是仍然会出现前低后高,我想的话,也不能乱叫,这次物价上涨有很多新特点,这次物价上涨的背景跟过去有点不同,以往我们都是经济增长过热,总需求在拉动,半年十个月之后在物价上体现出来。这次也不是说一点这个因素也没有,但是整体来看的话,经济增长去年10.3%,前年9.2%,2008年9.6%,正好在上一个经济周期结束,新的周期刚开始,在这样的阶段,经济增长不算过热,所以物价上涨还是可以保持在3到4的水平。
今年的话,大部分的预测也是低于2010年,2010年是9.3%,那么再低也没有太低,但是我现在不排除仍然等于大于10.3%的可能性。主要的因素推动就是政治因素的推动,在我们目前还排除不了他,一是地方政府换届,再加上党代会的召开的推动,再加上“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正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了一系列的投资的项目,有的还没有完成,还有的刚刚在进入,地方上的热情都很高。所以这个推动的话,万一要是控制不好,2011年下来我们可能又发布了等于大于10.3%这样一个结果。所以稳增长跟稳物价这块是相辅相成的。
再一个影响的因素就是农业,农业怕的是大旱,结果就来了旱。连续第七年丰收以后,第八年能否获得丰收,这也是一个问题。第三个就是国际收入,国际上的价格还是要密切关注。所以就需要紧密跟踪,弄不好今年物价不排出出现前低后高的态势。第四,对统计局艰苦的工作,调整物价不是很容易,提点个人的看法,这次调整下来以后,调的结果公布出来,跟原来的那个统计没有太大的变化,我对这个结果有点不太满意,既然没有太大的变化,你调它干什么呢?我觉得结果应该是和原有的有较大变化,那么较大变化在哪儿呢?你现在的统计如果3%到4%,你不要调的太高。但是有两个因素,一个是物价的其中的食品价格,食品价格我觉得是往上调,结果是往下调,食品占到10%到20%的通胀,老百姓感受的首先是食品,因为要跟社会挂钩。第二个住房,住房调的力度很小。我觉得这个还是可以进一步来商量一下,把价格指数弄得更合适一点,但是不管怎么样,我们要根据形势,最好形成一个大家习惯的综合的物价指标。
好,就简单地提上述意见,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校对,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