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工作简报2010年第2期
(总第21期)
一、学术活动报告
1、4月1日—3日,应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邀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张勇进教授访问中心。4月1日与2日,张教授分别在囊萤楼做了“China and the World: Between Past and Future”、“China, Europe and the
World: A Pictorial Tale of Historical Encounters”学术讲座。
2、4月6日—9日,应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邀请,我校73级校友、英国诺丁汉大学宋丽娜教授回校参加校庆,访问中心并做三场学术讲座。6日下午,宋教授在图书馆五楼学术报告厅为我校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幸福的起源:增长,平等与正义”的南强学术讲座。讲座由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主持。7日下午与8日上午,宋教授在经济楼D310会议室作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Seminar主讲人,分别为中心师生带来“性别与歧视:对家庭内部资源配置的分析”、“受到约束的选择:对进城农民工健康行为的分析”等两场学术讨论会,中心全体教师与硕博士生参加讨论会,并与宋教授就相关主题进行热烈的讨论。
3、5月14日下午,福建省委政研室、省社科联与厦门大学2010年调研联席会议在颂恩楼215会议室召开。我校党委书记朱之文,福建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潘征,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必滔,副主席冯潮华,我校副校长李建发,校长助理、中心兼职研究人员庄宗明,省委政研室、省社科联相关处室,我校社科处、台湾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和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出席了会议。校长助理叶世满主持联席会。中心主任李文溥报告了调研联席会议机制及2009年课题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在我校相关专家和学者的努力下,去年的课题已顺利完成,课题的成果,由省委政研室摘编分送相关省领导参阅。
4、4月10日,中国财政学会2010年年会暨第18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中央部门、各地方、高等院校近460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中心专兼职研究人员张馨、邓力平等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大会就金融危机后我国的财政理论与政策进行了研讨。邓力平教授主持了大会的主题演讲。张馨教授应大会邀请作了题为“对公共财政的再认识”的主题演讲。本次大会还进行了中国财政学会的换届选举,产生了第八届中国财政学会理事会,谢旭人当选为会长。邓力平、张馨、林致远当选理事。其中,邓力平还当选为副会长,张馨当选为常务理事。
5、6月8-9日,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应邀出席由福建省社科联在福州举办的2010年福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调研基地工作联席会议,汇报交流2009年调研基地跟踪报告和2010年调研计划。中心于2009年被列为福建省首批小康社会调研基地的定点单位,组织了数十位师生前往漳浦进行调研,取得了丰硕成果。
6、6月17-23日,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率领中心博士生王燕武前往吉林大学参加“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经济类)主任联谊会暨中国经济发展青年学者论坛”。期间,李文溥教授受邀为吉林大学做一场学术讲座;王燕武博士生分别在会上汇报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7、6月19-22日,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研究人员卢盛荣、陈贵富、刘榆应邀出席中国留美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并分别宣读学术论文“High Capital Share and Low Consumption Ratio in
China: An Explanation Based on Dynamic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Calibration”、“The Variability of Regional Effects of the Monetary
Policies in China”、“Energy Prices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8、6月25-27日,中心副主任林致远教授应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邀请前往北京参加第十二届NBER-CCER“中国与世界经济学”年会。
9、6月25-27日,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应山东人民出版社、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邀请前往南京参加《经济学家茶座》创刊十周年庆贺暨作者读者编者见面会,并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大会发言。
10、6月30日,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应福建省人民政府邀请前往福州开设相关专题讲座。
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报告
重大项目之一:转型期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中国的经验(项目负责人:王瑞芳,项目批准号:05JJD790025)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项目最终报告即将完成,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知识产权保护、东道国特征与出口贸易》(余长林,《世界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内容摘要:本文以发展中国家1976-2000年的样本数据为基础,利用贸易引力方程实证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影响的市场扩张效应和市场势力效应。国家和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对美国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效应受到进口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模仿能力等东道国特征变量的制约。对于高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市场势力效应占主导;对于中等收入国家而言,知识产权保护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市场扩张效应占主导。知识产权保护对强模仿能力国家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市场扩张效应占主导;知识产权保护对弱模仿能力国家出口贸易的影响以市场势力效应占主导。
阶段性成果之二:《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基于技术供给视角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余长林,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年6月)
内容摘要:本书主要基于发展中国家技术供给的视角,在内生增长理论和南北贸易的动态一般均衡分析框架下考察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技术供给与经济增长的效应,并对知识产权保护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展开了深入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影响技术供给而作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我们的主要研究结论是: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进口贸易和FDI的影响呈现显著的行业特征,其效应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模仿能力、市场规模等东道国经济特征的制约;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进口贸易和FDI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行业特征,其效应依赖于不同行业的模仿能力,而这一点以往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到。第二,与以往研究不同,我们研究发现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之间呈现非线性关系的特征,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显著的门限效应特征,其效应依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上,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下,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第三,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的特征,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门限效应特征,其效应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上,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为正;经济发展水平位于门限水平以下,知识产权保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显著。而这些研究结论与国内其他学者的研究显著不同。
阶段性成果之三:《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余长林,《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
内容摘要:知识产权保护能否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一直备受争议。基于拓展水平创新的内生增长模型的研究表明,知识产权保护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非线性关系的特征,其效应依赖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当技术差距较大时,宽松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当技术差距较小时,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从促进经济增长的角度而言,我国应根据各地区的技术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适宜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重大项目之二:中国宏观季度模型与宏观预测(项目负责人:陈抗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3)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项目最终报告即将完成,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3期)
内容摘要: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于2010年2月6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第八次预测发布会。课题组利用最新发表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估计模型(CQMM),对2010年和2011年共八个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数据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GDP预计可增长9.13%,复苏迹象明显。但在投资刺激和出口回归正常后,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可能难以继续保持之前两位数增长,预期增长9%左右。课题组还模拟了不同货币调整力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居民可分配收入变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依据预测和政策模拟的结果,课题组对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居民收入支出结构必须多方着手、多方努力。
重大项目之三:中国现行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效果评价与未来走向(项目负责人:张馨林致远,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4)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项目最终报告即将完成。
重大项目之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态效率研究(项目负责人:龚 敏,项目批准号:06JJD790029)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正在撰写项目最终报告,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3期)
内容摘要: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于2010年2月6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第八次预测发布会。课题组利用最新发表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估计模型(CQMM),对2010年和2011年共八个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数据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GDP预计可增长9.13%,复苏迹象明显。但在投资刺激和出口回归正常后,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可能难以继续保持之前两位数增长,预期增长9%左右。课题组还模拟了不同货币调整力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居民可分配收入变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依据预测和政策模拟的结果,课题组对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居民收入支出结构必须多方着手、多方努力。
重大项目之五: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协调研究:理论、证据与政策(项目负责人:黄建忠,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0)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项目最终报告即将完成。
重大项目之六: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异及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项目负责人:陈建宝,项目批准号:07JJD790145)
阶段性成果之一:《基于非参数面板模型的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分析》,(陈建宝,程婷婷,中国青年经济学家联谊会,YES
2010, 2010年4月)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重庆)1994年至2008年的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数据非参数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固定资本、人力资本、信息化水平、工业化水平、外贸依存度、政府经济行为和城市化水平等七个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并提供了各个要素产出弹性关于自变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七个要素对经济增长具有正的显著的影响。且各变量产出弹性关于七个变量的逐点估计结果共有四种类型:倒“U”型、“U”型、上升型和下降型。此外,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省际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阶段性成果之二:《Quanti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Cross-section
Returns in Chinese Stock Market》(陈建宝、徐燕萍、程婷婷,IFITA2010,
IEEE Press)
内容摘要:Based on the three-factor model (Fama and French,
1993) and two-stage FM method (Fama and Macbeth, 1973), this paper employs
quantile regression technique to analys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ss-section
returns of all A stocks in Shanghai and Shenzhen stock markets and risk factors
which include company specific variables and market macro variables.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1) there exis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esults
of 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 and quantile regression; (2) the values of Beta
risk are different for overperform and underperform stocks, which contradicts
with the traditional CAPM theory; (3) company specific factors can effectively
explain cross-section returns, while there exists only weak correlation between
cross-section stock returns and markets macro factors.
阶段性成果之三:《Empirical Analysis of Cross-section Returns in
Chinese Stock Market》(陈建宝、徐燕萍、王荆杰,ICIS2010, IEEE Press,2010,pp.512-517)
内容摘要:This paper builds an extended three-factor model (Fama
and French, 1993), which includes the trading volume,based
on 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markets to study cross-section returns, the aims
are to overcome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using realized returns to substitute expected
returns, and test whether explanatory powers of the trading volume and book-at-market
ratio result from the overreaction of the investors. The empirical analysis according
to Chinese stock markets shows that: (1) comparing to the other variables, the trading
volume has a mor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cross-section returns;
(2) the empirical results from distinguished markets are more reliable; (3) the
overreaction of the investors is found in Chinese stock markets.
阶段性成果之四:《财政支出规模、有效税率与经济增长》(陈建宝、陈扬,待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采用1997-2008年我国31个省份的数据,通过建立非参数面板模型,考察了两种有效税率以及八项生产性财政支出规模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勾画了各个要素产出弹性关于它们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劳动所得税、资本所得税、财政科研支出、企业挖潜改造支出、财政农业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用,而其它变量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2)各变量产出弹性关于九个变量的逐点估计结果共有四种类型:倒“U”型、“U”型、上升型和下降型。同时分析税收与财政支出,表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利用所得税收入来增加对基建、工业交通、教育和国防的支出才能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重大项目之七:“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7JJD630226)
课题按照既定计划进行,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3期)
内容摘要: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于2010年2月6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第八次预测发布会。课题组利用最新发表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估计模型(CQMM),对2010年和2011年共八个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数据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GDP预计可增长9.13%,复苏迹象明显。但在投资刺激和出口回归正常后,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可能难以继续保持之前两位数增长,预期增长9%左右。课题组还模拟了不同货币调整力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居民可分配收入变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依据预测和政策模拟的结果,课题组对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居民收入支出结构必须多方着手、多方努力。
重大项目之八: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4)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与分析》(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3期)
内容摘要: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于2010年2月6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第八次预测发布会。课题组利用最新发表的宏观经济季度数据估计模型(CQMM),对2010年和2011年共八个季度的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数据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GDP预计可增长9.13%,复苏迹象明显。但在投资刺激和出口回归正常后,未来数年,我国经济可能难以继续保持之前两位数增长,预期增长9%左右。课题组还模拟了不同货币调整力度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以及居民可分配收入变化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依据预测和政策模拟的结果,课题组对2010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即适度控制经济增长速度,调整居民收入支出结构必须多方着手、多方努力。
重大项目之九: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邱崇明,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6)
阶段性成果之一:《货币国际化决定性因素:产业竞争力抑或金融竞争力》(邱崇明、刘郁葱,《福建论坛》2010年6期)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扩展比较优势理论的框架,以及对日元国际化典型化事实的考察分析了一国产业竞争力和金融竞争力对该国货币国际化的影响,认为前者是货币国际化的决定性因素;随后应用美元1993-2008年国际地位变化的实证分析结果证实了理论预期。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显而易见的:要推进一国货币国际化,关键在于提高本国的产业竞争力,而不仅仅是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阶段性成果之二:《优先股资本化:经济衰退阶段银行资本监管的一种新框架》(潘再见,《中国流通经济》2009年6期)
内容摘要:银行资本由于其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外部筹集资本能力和信息传染引致的羊群行为而具有亲周期性的特征,资本监管则导致信贷供给更为严重的周期性,并放大经济冲击,也削弱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巴塞尔协议建立在三大支柱基础上,目前针对银行资本顺周期效应的缓解措施除了其固有的内在缺陷,仅仅考虑巴塞尔协议的第一二支柱,而忽略了第三支柱。本文提出经济衰退阶段银行资本监管的一种新框架——优先股资本,借款人的权益资本持有者购买银行发行的优先股。这一新框架的实质是借款人自我筹集第一级资本,既不会摊薄普通股股东的利益,也不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因此,它具有明显的逆周期特征,能在经济衰退阶段有效地增加信贷供给,为我国目前满足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和维持银行体系稳健运行提供一种新思路。
重大项目之十:我国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转型研究(项目负责人:林致远,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8)
阶段性成果之一:《省际间税收竞争:基于空间动态面板模型的考察》(林致远、龚丽贞,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揭示我国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的存在性及其强弱程度,并且探讨地方税收政策与当地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应之间的联系。为了刻画地方政府间的策略性互动,本文建立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基于1997~2008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进行估计。计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间在税收政策方面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同时,这种竞争关系与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供应上的结构性偏向——“重建设性支出、轻社会性支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重大项目之十一:转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靳涛,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9)
阶段性成果之一:《转型期中国收入差距扩大与消费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靳涛、张建辉,工作报告,2010年5月)
内容摘要:转型社会通常有不同的发展路径,中国贫富差距的形成是在社会经济体制迅速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显著改善的基础上发生的。而收入差距的扩大,或多或少是转型的结果和转型过程中体制约束与制度产生的效果,它可能直接受制于中国转型和制度变迁本身。本文从影响中国收入差距的城乡分割、要素扭曲与地方政府行为等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实证检验的基础上确认它们确实对中国收入差距扩大起到了促进作用。本文在分析的基础上,针对性地从改变增长模式、消除二元结构和加快体制改革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