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活动

学术活动

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半年成果简报2010年第2

(总第12期)


★重大项目进展情况....2

★学术研讨会情况....10

★研究咨询报告....10

★主要论文、专著....16

★重大项目进展情况

1.重大项目之一:转型期中国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分析:中国的经验(项目负责人:王瑞芳,项目批准号:05JJD790025)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项目最终报告已经完成,正在进入学校审核阶段,即将提交到相关部门。

2.重大项目之三:中国现行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效果评价与未来走向(项目负责人:张馨林致远,项目批准号:05JJD790094)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项目最终报告已经完成撰写,学校社科处审核完毕并通知制作,即将提交到相关部门。

阶段性成果之一:《基于DEA方法的地方政府支出效率评估》(林致远、龚丽贞,《经济研究参考》2010年增刊)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DEA模型,利用基于2008年我国29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对地方政府支出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政府支出无效的21个省市出现无效的具体来源。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支出的相对效率呈现一定的区域特征:经济发达省市通常表现出较高的政府支出管理和技术运用能力,但其中一些省市在支出规模上已然表现出显著的不经济。

最终成果:《财政政策与经济波动》(专著,林致远主编,张馨副主编,成员:米大鹏、王燕武、苑德宇、龚丽贞,预计于2011年4月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摘要: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及其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不仅让中国财政政策由原先以中性为特征的稳健财政政策转向以扩张性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而且促使国人认真反思原先以投资和出口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的宏观经济格局。经济直觉和现实体验告诉我们,在可见的未来数年里,国际市场的需求很可能会因为发达经济体复苏的疲弱而趋于萎缩,这迫使我们必须更加强调并重视国内需求的提振,以吸纳并消化日渐扩大的产能,从而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经济格局。然而,当我们审视国内需求的两大主体——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关系时,却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在投资率(尤其是政府投资率)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消费率(尤其是居民消费率)逐年快速下降。尽管这种反差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显然财政政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在宏观层面上还是在微观层面上。

在宏观财政政策层面上,本书第1-4章分别运用事实说明、统计数据描述、理论模型和计量分析等方法,着重从实证的角度地对我国1998年以来实施的两次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的成效,尤其是对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以政府投资为主、以扩张性为特征的积极财政政策虽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正面的刺激作用,并导致居民消费的增加;从长期来看,扩张性财政政策无论是对私人投资还是对居民消费都产生了挤出效应。这些结论解释了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格局中投资与消费、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的失衡格局。

在微观财政政策层面上,本书第5-6章结合理论和计量模型,分别对财政政策的地区经济效应和地方政府间策略性财政政策的运用等问题加以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而政府消费性支出则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替代作用。同时,从长期看,全国层面上的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并无明显的刺激作用。分区域看,在东部地区,政府消费支出挤入了居民消费,政府投资支出显著抑制了经济增长;而在中西部地区,情况则恰好相反。此外,对地方税收政策的考察表明,地方政府间的确存在策略性互动的明显证据。而这种策略性互动行为能够解释地方政府在政府支出上的“重建设、轻民生”的结构性偏向。

总体看来,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在微观层面上,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正受到当前“偏投资和出口而轻消费”的结构性偏向的制约,而这种偏向又与政府支出上的“偏建设性支出而轻社会性支出”的结构性偏向之间有着莫大的干系。因此,若要确保我国经济在未来的内生、稳定、持续增长,有必要以财政政策的转型为切入点,在宏观和微观的层面上对政府经济决策模型和地方政府的治理结构加以调整,将我国经济增长的轨道逐步引向到依赖私人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国内需求上来,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免受国际金融与经济形势剧烈波动的冲击。

3.重大项目之五:中国经济内外均衡的协调研究:理论、证据与政策(项目负责人:黄建忠,项目批准号:06JJD790030)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课题组多次召开结题会议,讨论项目最终成果,项目结题报告正在进行,即将完成。

4.重大项目之六:我国地区间收入分配差异及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项目负责人:陈建宝,项目批准号:07JJD790145)

阶段性成果之一:《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评价研究》(陈建宝,《中国经济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内容摘要:论文首先构建了反映我国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三层次理论指标体系:核心指标体系、外延指标体系和心理指标体系。然后通过删除鉴别力差的指标和在同一层次中两两高度相关的冗余指标,构建了筛选后的用于实证分析的核心指标体系和外延指标体系。通过利用相关数据和主成份分析方法,实际测评了我国31个省、市和自治区农村居民的核心、外延和综合生活质量,并进一步分析和提出了改善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政策和建议。

阶段性成果之二:《政府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对策》(陈建宝、陈谢斌,《商业经济与管理》, 已决定发表)

内容摘要: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笔者首先分析和总结了政府统计数据失真的表现形式和可能造成的后果,然后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了其背后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改善和提高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阶段性成果之三:《Identifying Local Influential Observations in Liu Estimator》(Aboobacker Jahufer,Jianbao

Chen,《Metrika》(SCI),2010.12)

内容摘要:Identifying influential observations is an important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building

process. Various influence

measures based on different motivational

arguments are designed to measure the influence of observations through different aspects of various regression models. This paper is on the result

of the research studies on the local influence of minor perturbation on the

Liu estimator in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The diagnostics under the

perturbations of constant variance, individual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n the selection of Liu estimator biasing

parameter are derived for Liu estimator. Two real

data sets are employed to illustrate our methodologies.

阶段性成果之四:《城镇居民消费函数构建与非参数经验分析》(陈建宝、黄心韵,已投稿)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特点,构建了一种更符合实际的消费函数。在此基础上,利用非参数面板模型实证考察了物价、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方面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特点。从全国层面看: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敏感,物价上涨,日常消费减少;住房、医疗、教育制度改革并未抑制城镇居民消费;教育支出对消费带动作用最明显。从东、中、西层面看:东部地区的收入支出弹性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次之,中部最低;教育支出对消费具有带动作用,但这种作用在东部随着教育支出本身的增加而逐步下降,中、西部下降不明显;住房支出的带动作用在东部随着住房支出增加逐步下降,在中、西部相反逐步上升;医疗支出带动作用在三个地区随医疗支出增加下降都不明显。

5.重大项目之七:“十一五”期间我国宏观调控方式转变的问题研究(项目负责人:李文溥,项目批准号:07JJD630226)

课题按照既定计划进行,目前阶段性成果有: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共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 2010年秋季预测发布会在新加坡胜利举行。

9月13日,由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主办,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委员会协办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共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0年秋季预测发布会”在新加坡顺利举行。此次报告公布对中国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共六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提出政策建议,这也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九次发布。国家发改委、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外交学院、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我校副校长李建发教授、社科处副处长陈武元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与副主任林致远教授参加了此次论坛暨发布会。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永财与我校副校长李建发先后致辞。发布会上,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抗教授发布了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结果,包括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宏观经济形势的评价与展望、宏观政策建议等。

(2)阶段性成果

阶段性成果之一:《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导向的粗放型增长与国民收入结构失衡》(李文溥、龚敏,《经济学动态》2010年第7期)

内容摘要:开放经济条件下,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不计成本引进外资,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导向。它得以形成,得到强化,其重要原因是政府主导型经济过度追求GDP增长率及政府收入最大化。因此,反危机的政策处方,不仅需要实行总量扩张的需求管理政策,而且应当同时进行结构调整。在经济增长率下滑因扩张性政策得以缓解的情况下,结构调整与体制调整应当更多引起重视。

阶段性成果之二:《工资水平、劳动力供求结构与产业发展型式》,(李文溥、陈贵富,《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5期)

内容摘要:直至近十年,福建省的产业扩张,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福建制造业劳动力成本至今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它保持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强大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却严重萎缩了福建省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福建省最终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是东南沿海四省中最低的。加快福建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适度提高劳工工资,以此促进产业转型,改变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推动居民消费扩大,使经济增长从投资推动、出口拉动转向投资、出口及国内消费共同驱动。

阶段性成果之三:《中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递效应及形成机制——基于SVAR与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袁伟彦、李文溥,《管理世界》2010年第12期)

内容摘要:该文首先利用一个对短期识别施加合理约束的结构向量自回归(S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传递的汇率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并研究人民币升值对几个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冲击;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的动态一般均衡(DGE)模型,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汇率传递的形成机制;根据此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本文发现了与人民币汇率干扰货币政策效应程度相关的我国的若干经济特征。

阶段性成果之四:《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再展望》,(“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课题组,《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6期)

6.重大项目之八: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研究(项目负责人:刘榆,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4)

课题基本按照原有计划进行,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实证分析-新凯恩斯主义》(刘榆、王建光,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使用的新凯恩斯模型,技术冲击对中国经济波动的效应。通过三个方程一起刻画了产出、通胀、名义利率这三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动态变化。这三个方程为:(1)附加预期的IS曲线,即最优化家庭欧拉方程的对数线性形式,把消费、产出和利率联系起来。(2)前向型的菲利普斯曲线,刻画了垄断竞争厂商的最优化行为。(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规则。着重用DSGE技术研究技术冲击与经济波动的关系。

阶段性成果之二:《基于新开放经济宏观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的估计》(陈创练,工作论文,已投稿)

内容提要:本文具有颠覆性地拚弃传统静态研究,提出了多种动态方法全面刻画了我国经常账户失衡和人民币汇率动态运行的背后驱动力量。拓展构建了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垄断竞争新开放经济宏观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贸易部门技术冲击是导致经常账户失衡的最终决定性因素,而汇率冲击和货币冲击只解释其短期震荡,均无长期影响效应;人民币汇率变动绝大部分由其自身冲击所解释,且2005年汇改后呈增强态势。递归预测方差分解表明本文结论是稳健的。研究表明,基于NOEM的动态模型和研究方法能够有效捕捉各时期主要宏观变量变动的背后驱动因素;且外部需求冲击和外向型的经济模式是诱发我国经常账户盈余的主要原因,而汇率升值并非扭转贸易顺差的有效手段。

阶段性成果之三:《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再展望》,《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6期

7.重大项目之九:我国货币政策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项目负责人:邱崇明,项目批准号:08JJD790136)

课题按照原计划进行,准备召集部分课题组成员开会,讨论课题进展。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周期: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的一个解释》(卢盛荣,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采用面板数据-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估计货币政策的产业传导效应,进而探讨货币政策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与区域的效应非对称性原因。结果发现,紧缩货币政策的效应在经济衰退时要比繁荣时的更大,但这种经济周期性的非对称性程度存在区域差异,这一点可以通过特定产业的特性与产业的区域分布来解释,产业的特性包括产业的产品耐用性、开放度、资产负债率、债务偿还能力比率、短期债务占总债务的比率、营运资金比率与企业规模等等,不同地区的产业结构差异导致中国地区间货币政策效应双重非对称性。

阶段性成果之二:《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分析-基于银行体制视角》(刘郁葱,《中国经济问题》2010年第4期)

内容摘要: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现有银行体制特征对货币政策传导和经济效应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推断国有产权制度和集中性银行体制是造成我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重要因素。认为短期内政府可通过财政政策的应用降低这种区域效应的负面影响,从长期来看,应加快推进金融制度改革,以消除地区间金融体制的差异。

8.重大项目之十:我国经济增长与财政政策转型研究(项目负责人:林致远,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8)

课题基本按照计划进行,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地方政府支出的相对效率及其变化:基于DEA方法的评估》(林致远、龚丽贞,工作论文)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的基本模型,利用29个省市2003~2008年间的相关数据,对地方政府支出的相对效率进行评估,揭示地方政府支出无效率的具体来源,并考察地方政府支出效率的变化。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支出的相对效率以及相对无效率的具体来源均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此外,地方政府支出效率在总体上略有下降。

阶段性成果之二:《数理经济学》(林致远编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内容摘要:本书将静态优化和动态优化方法置于参数约束最优化的统一框架下进行处理,旨在为高级微观经济学和高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提供较完整的数学知识基础。全书共分八章:第1-3章介绍若干基本概念,包括数理经济模型、约束最优化、赋范线性空间、凸集、凹函数和拟凹函数等;第4-5章介绍静态优化方法,包括解的存在性、解的连续性和凹凸性、求解方法、比较静态分析等;第6-8章介绍动态优化方法,包括动态系统及其求解、最优控制和动态规划等。

9.重大项目之十一:转轨深化、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项目负责人:靳涛,项目批准号:2009JJD790039)

课题基本按照计划进行,该阶段主要根据需要进行文献综述、数据搜集、处理等,并进行相关英文文献梳理。该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

阶段性成果之一:《新中国60年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与经验教训研究》(靳涛,工作论文)

★学术研讨会情况

会议名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共政策论坛

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2010年秋季预测发布会

主办单位: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

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

举办时间、地点:2010年9月13日,新加坡

成果摘要:9月13日上午,由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主办,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委员会协办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公共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0年秋季预测发布会”在新加坡顺利举行。此次报告公布对中国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共六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提出政策建议,这也是CQMM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九次发布。CQMM是由中新两国学者共同开发的一个小型动态季度宏观模型。目前,它是我国国内少数投入运行并定期发表经济预测、经济分析与政策模拟评估的季度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国家发改委、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中国外交学院、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我校副校长李建发教授、社科处副处长陈武元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与副主任林致远教授参加了此次论坛暨发布会。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永财与我校副校长李建发先后致辞。

李建发说,从今年开始,“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为基础进行的中国宏观经济预测发布会将形成每年两次——一次在新加坡,一次在中国的制度化发布模式,此外,还将探索并深化与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国内外权威媒体的合作。李建发深信,经过中新各方的通力合作、持续努力,围绕着“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中国宏观预测与宏观经济研究将会不断深入,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对建设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对改善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决策都将产生积极而且深远的影响。

发布会上,我校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教授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陈抗教授发布了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预测结果,包括2010-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预测、宏观经济形势的评价与展望、宏观政策建议等。

报告认为:2010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回升态势,但是,经济增长动力减弱、需求结构调整乏力以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等内外环境的变化,不仅对中国经济的复苏产生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导致我国下一个阶段的宏观调控政策陷入多重的两难局面。因此,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把握好调控的基调和尺度,促进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对下半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严峻的考验。

报告首先分析2009年我国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的影响结果;其次,基于对2010-2011年内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判断,利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预测我国宏观经济的表现;第三,模拟在净出口和投资对GDP的拉动效应持续下降,居民消费需求又不能快速扩张的情况下,如果宏观调控继续延续“投资驱动”的模式,即通过地方政府的投资竞争来实现GDP的增长,在既定国内外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总量和结构将产生的变化;第四,模拟适当控制投资增速,通过调整工资提高居民收入,从而扩大居民消费,可以带动GDP的增长,但同时却可能降低出口、增加进口,其对GDP总量和构成的影响;第五,提出政策建议。

在外部市场复苏缓慢,国内人民币稳定升值,以及随着控制信贷与保持金融稳定的新措施出台,我们预测2010年中国GDP可增长9.84%,但是,2011年GDP增长率可能将回落到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2010年预计为2.68%,2011年略降至2.04%,今明两年GDP增速能够保持高位平稳,通胀发生的可能性不大。

课题组利用CQMM对:1、投资膨胀对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2、应用提高工资与本币升值纠正国内外经济失衡的不同效果等两个当前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进行了模拟。

课题组假定区域竞争、投资竞赛将可能导致投资的再度膨胀,令2011年的M2增速为20%。CQMM的模拟表明,如此大规模的信贷扩张仅能使2011的GDP的增长率增加0.84个百分点,但是,政策成本高昂:投资的增长拉动效应效率急剧明显下降;同时,国民收入经济支出结构失衡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投资占GDP比重继续上升,消费占GDP比重继续下降,通胀风险增强。

课题组模拟了在2003年至2009年期间,工资和本币币值分别上升10%的情况。结果表明,提高工资水平比本币升值,(1)更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2)更有利于缩小中国的贸易顺差,纠正外部不平衡;(3)能够明显提高居民消费总额占GDP的比重。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提高国内工资水平比本币升值更有利于纠正我国既有的内外不平衡。

基于上述分析,课题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不仅今明两年,而且在“十二五”规划期内,宏观经济决策当局必须严格控制全国以及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以换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控的基本空间,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构调整创造必要条件。

2.正确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服从国民收入的结构调整。如果认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取代既有的落后产业,那么,势必继续推动已经过高的投资率继续高攀,导致更为严重的结构失衡。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制。

4.对中国及其主要国际贸易竞争对手的相对单位劳动成本(RULC)的分析证实:中国目前存在着逐步提高劳动报酬水平的较大空间。因此,不应当在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工报酬水平的同时,对企业实行减税。这种观点忽略了目前恰恰亟需通过提高劳工工资水平,调整长期被严重扭曲的要素比价结构,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和激励机制。“十二五”期间,应当将逐步提高劳工工资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切入点。

5.实施民生优先计划,提高劳工工资,通过收入再分配,改善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分配结构,逐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当前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在财政收入增长率不断快于经济增长率、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慢于经济增长率的大背景下,不断扩大每年的财政收入或政府收入增量用于民生事业,尤其是对居民的转移支付的比例,是目前有效实现民生优先的重要途径,是减缓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不断下降,调整国民收入支出结构严重失衡、扩大国内消费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各级政府实行民生优先决心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会议最后,《经济参考报》总编辑杜跃进、新加坡《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共同主持了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