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新闻资讯

11月29日下午,首届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4年)在厦门大学继续召开。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教授当日下午的特邀报告会。会上,国家级领军人才、南京大学校长助理范从来教授,中华经济研究院彭素玲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教授应邀作了主题演讲。

范从来教授报告的题目是“经济周期波动与通货膨胀动态关联的实证研究”。实现通货膨胀与经济周期变化的动态平衡对处在转型重要时期的中国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经济周期波动与CPI之间的关联趋于淡化,许多研究将此归结为菲利普斯曲线的扁平化。范从来教授指出CPI对通胀代表性的不足,据此另行构建了纳入资产价格的广义价格指数,发现菲利普斯曲线扁平化假说在中国并不适用。此外,范从来教授也汇报了他最近关于“资产短缺”的研究思考,指出金融资产的不足或是波动和泡沫的来源之一,因此中国经济应该从GDP导向转向国民财富导向。

彭素玲教授以“中国大陆经济情势变化及其对台湾经济与两岸经贸之数量模拟”为题,从两岸交流的角度,对大陆经济发展情况及对台湾的影响作了分析。在对两岸各自发展特点及现行交流现状作梳理后,她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模拟了当大陆经济未来处于不同境地或实施不同政策时、两地经济将分别会作何反映。研究发现,中国大陆的发展热度对台湾经济有显著影响,且大陆整体增速对台湾总体经济的绝对影响较货币政策本身的调整更大,但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台湾总体经济又有更大的相对影响。

张平教授则带来了题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冲击与减速治理”的精彩报告。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情形下,实现经济从规模增长转向价值创造面临着现实困境和制度缺陷。在资本增长、劳动增长和资本外生性齐齐遭遇瓶颈的情况下,减速势不可免。对TFP进行分析后,张平教授指出,低效率增长的制度根源在于政府纵向干预对市场造成了割裂,从而阻碍了资源的合理分配:政府支持使得大量落后产能存在,僵尸企业淘汰机制欠缺;人力资本集中于非市场化部门,而创新的主体——市场化部门由于受制于成本约束,吸纳了大量的低人力资本劳动力,创新动力不足。之后,张平教授更以提纲挈领的高度,梳理了一系列后续研究的总体思路,提出了“减速治理”概念。

在当日上午已完成的分组报告会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刘霞辉教授、袁富华副研究员,复旦大学殷醒民教授、林曙教授,厦门大学王燕武副教授及余长林副教授分别报告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会议对此均作了热烈的点评与讨论。本次主题演讲后,两个平行会场还各有两场分组报告会,将就更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研讨。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